陳雪飛
〔摘要〕采用自編問卷對新媒體環境下小學生日常學習行為、交往行為、道德行為進行調查,發現新媒體環境下小學生上課注意力受到影響,不愿意獨立思考問題,小學生面對面交流減少,道德觀和價值觀受到網絡信息等新媒體的影響。針對這些現象,提出了小學生利用好新媒體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小學生;日常行為;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19-0016-03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對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身心發展還不完善,各個方面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鄭明珠[1]的研究發現,小學生使用家用電腦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一方面,家用電腦的使用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電腦操作水平,開闊小學生的視野等;另一方面,家用電腦的不合理使用也會對小學生的個體發展、社會性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惠秋平和何安明[2]認為,手機媒體是把“雙刃劍”,在對中小學生社會化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很多消極影響。手機網絡對中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嚴重的沖擊;擾亂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弱化了中小學生的道德意識,使學生的道德素質下降。萬品[3]的研究表明,電視、網絡傳媒、通訊工具等影響著小學生思想觀念,生活,語言等等。以往關于新媒體對小學生影響的研究多側重于思想方面,本研究著力于調查新媒體環境下小學生的學習行為、交往行為和道德行為,探討新媒體對小學生日常行為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和訪談提綱,問卷主要是封閉式問題。問卷發放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隨機選取曲靖市西城街道中心小學和曲靖市第二小學2個學校共600名學生,發放問卷 600份,收回問卷 576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564份,有效率為 98%。在這些有效問卷中,二年級問卷188份,四年級問卷178 份,六年級問卷 198份。男生266份,女生298 份。另外,訪談教師、教學領導共計25 位,其中班主任 12位,任課教師 10 位,主管教學領導 3 位。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新媒體對小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的影響
在回答“在上課時,會因為想手機和電腦上有趣的事物而分散注意力嗎?”的問題時,21%的學生選擇“經常會”,52%的學生選擇“偶爾會”,27%的學生選擇“從來不會”。小學生課堂注意力的保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面,小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影響注意力的行為[4]。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發達,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手機網絡上生動形象的游戲畫面容易吸引小學生的無意注意。超過一半的小學生都會由于新媒體而影響上課的注意力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44%的小學生認為使用電腦、手機打字不會造成他們寫錯別字,反而讓雙手變得更加輕松,提高了學習效率。56%的小學生認為電腦手機打字會造成他們寫錯別字,習慣了打字后他們覺得寫字很麻煩,認為書寫規范并不是很重要。另外,手機、電腦打字還加大了前后鼻音、二三聲調學習的難度,這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將會有或多或少的阻礙。在回答“在做家庭作業時遇到不會做的題,如果有手機或電腦放在旁邊,你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44%的學生選擇“不會做時打電話給同學問答案”,24%的學生選擇“不會做時上網找答案”,32%的學生選擇“不會做時詢問父母或身邊的人”。一方面小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去獲取學習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使得小學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學習資源和答案,懶得去思考一些難題,變得不愛思考,阻礙了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獨立思考問題習慣的養成。
在對教師訪進行的談中,對于“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您認為現在的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和以往的學生有什么區別?”這一問題,老師們普遍認為現在的小學生通過網絡開闊了眼界,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是手機、電腦上的游戲軟件太多,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注意力都被吸引過去了,上課注意力很難集中,對學習的興趣有所下降。
(二)新媒體對小學生日常交往行為的影響
調查發現,69%的小學生都會使用QQ、微信等聊天交友工具。在回答“當你開心或者傷心時,你會選擇什么方式跟朋友分享?”的問題時,45%的學生選擇“打電話跟朋友分享”,33%的學生選擇“使用QQ、微信等聊天交友工具分享”,22%的學生選擇“約朋友出來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已經習慣用新媒體工具跟朋友交流,這樣使得小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減少。在回答“你覺得QQ、微信等聊天交友工具給你帶來的影響是?”的問題時,56%的學生選擇“可以認識更多朋友,朋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23%的學生選擇“朋友變少,感到更加孤獨”,21%的學生選擇“沒什么影響”。大多數小學生喜歡利用網上聊天工具跟朋友交流,并且認為這些聊天工具讓他們的交流更加方便,感情更好。46%的小學生周末都喜歡在家中玩手機和電腦,被送到培訓班學習的占27%,和朋友出去玩的占24%,父母帶著出去玩的僅占3%。新媒體環境讓年輕父母喜歡待在家里,也讓我們的小學生愿意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跟小伙伴們玩。新媒體的使用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同樣影響著小學生。由于手機、電腦等新媒體使用的普及,以及父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小孩出去或者不放心小孩自己出去玩等原因,小學生越來越多地使用新媒體工具與朋友交流,減少了面對面交流、一起玩耍的行為。另外,調查還發現,在家里父母與孩子互相不交流,各玩各的手機、電腦的占57%。新媒體的使用也減少了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孩子會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感覺到冷漠,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不愿意與人交流。
(三)新媒體對小學生日常道德行為的影響
在問到“你認為網絡偷菜等類似游戲會讓你養成隨便拿別人東西或藏別人東西的行為嗎?”只有12%的小學生認為有一點影響,大多數小學生認為沒有影響,類似游戲不會促使小學生養成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的習慣。在回答“網絡上經常會發布一些求助信息,如果你看到你會去幫助別人嗎?”的問題時,11%的小學生選擇“不會,網絡信息不真實”,81%的小學生選擇“會,應該幫助別人”,8%的小學生選擇“確認事情真實才去幫助”。大多數的小學生在轉發網上一些求助求救信息時,不會確認信息的真實性。這樣許多虛假信息會利用小學生的同情心進行詐騙,而現在網絡上遍布虛假消息,小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因思想不夠成熟,不能做到辨別信息的真偽,容易相信并傳遞虛假消息。針對網絡熱點話題“看到老人在馬路上摔倒扶不扶”的問題,22%的小學生選擇“不管怎樣都會去扶”,45%的小學生選擇“不會去扶,因為有可能是騙人的”,33%的小學生選擇“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分別分析經常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與很少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對這道題的選擇情況,結果發現經常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選擇“不會去扶,因為有可能是騙人的”比例比很少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高24%,經常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選擇“不管怎樣都會去扶”的比例比很少上網或者玩手機的小學生低26%。經常上網的小學生比很少上網的小學生知道的信息更多,他們知道網絡上老人故意摔倒利用人們的同情心訛人的例子,導致這些小學生對于在街上扶摔倒的老人產生了懷疑,網絡上類似的信息讓一些小學生對于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產生了懷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生的道德觀和道德行為。
四、小學生如何使用好新媒體的建議與策略
(一)政府機構及社會組織積極努力營建優良的新媒體環境
網絡是虛擬的世界,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各種不良信息。越來越多的家長呼吁有關部門整頓網絡環境,希望有一個積極的、富有正能量的網絡環境。相關部門可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發布不良信息或創建惡劣網站的人們加大處罰力度,提前將網絡信息進行分類、細化處理,及時清理、屏蔽不良信息,創造文明的網絡環境。調查中發現許多小學生認為適合他們的網站太少了。政府部門可以按特定年齡階段建立一個專屬小學生的網站,這些網站上可以放置電子圖書、學習視頻、游戲、教育類電影等資源。
(二)學校加強新媒介素養教育
調查發現,小學并不重視對小學生使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的課程教學,很多學校都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新媒體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學校應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各項資源優勢,做好學生使用好新媒體工具的教育工作。學校應開設新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教會孩子們如何運用好新媒體,借助新媒體獲取學習資源,開闊眼界,幫助學習。
新媒介素養教育針對的不僅僅是小學生,教師同樣也是受教育對象。調查發現小學大部分老教師未能很好地掌握電腦操作技術,甚至不能使用電腦、手機上的一些功能。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新媒體素養,從而幫助小學生辨識網絡信息,給予他們正確使用新媒體的建議。教師不僅僅在專業知識方面要是老師,生活知識技能方面也要先于學生。教師必須盡快適應網絡發展的速度和變化,盡快掌握相應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清楚地認識到網絡教育的重要性。
(三)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小學生新媒體運用指導
小學生與家長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想管好孩子家長自身需要正確認識新媒體,不能一味抱著否定態度。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家長過于老土,不能接受新潮的東西,不利于雙方的交流和溝通。家長在空閑時間應主動去了解新媒體,在孩子面前樹立正面形象,許多家長自己都迷戀手機、電腦,孩子也會模仿其行為,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做好示范作用。
家長在提高自身網絡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進行指導。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和個性養成的關鍵時期,在學校遵循老師的指導,回家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他們就成了自己的主人,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正因為如此,特別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在使用聊天工具的時候,不懂得保護自己,也容易受到外在信息的影響[6]。家長要做好人工“防火墻”,幫助孩子篩選信息,對家用電腦中青少年不宜的功能或網頁加密[7]。家長應該對孩子上網的時間和地點做一定的限制和監管,及時控制可能出現的不良動機和行為,指導并監督孩子們理智地處理上網娛樂和學習的關系,放下對網絡所持的片面態度,通過與孩子真誠、耐心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所需和真實所想,避免孩子沉溺于網絡。
參考文獻
[1] 鄭明珠. 小學生使用家用電腦情況的城鄉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 惠秋平,何安明. 手機媒體對中小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及教育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 2012,24:3-5.
[3] 萬品. 社會時尚對小學生行為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南通市某小學五年級兒童的調查[J].教育教學論壇, 2013,1: 182-183.
[4] 梁友艷. 小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調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5] 林迎春.淺析不良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5.
[6] 盧瑋. 新媒體環境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D].吉林大學, 2014.
[7] 張軍.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3.
(作者單位:云南省曲靖師范學院,曲靖,655011)
編輯/王抒文 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