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中,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網絡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網絡謠言這一問題。網絡謠言作為一種社會公害,對于社會穩定、網絡公共秩序、公民切身利益等,都有著極為不良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應當首先明確網絡謠言的概念及特點,并對網絡謠言進行刑法認定,最終采取有效的對策,對網絡謠言進行刑法治理。
【關鍵詞】網絡謠言;刑法治理;對策研究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網絡謠言作為一種現象其影響范圍、傳播速度都在不斷增加,對于公共秩序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對于社會管理以及人們的正常生活都產生了較大的妨害。在網絡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發布信息,因而使得網絡謠言更加難以控制。基于此,應當通過法律的手段,對網絡謠言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網絡謠言的概念特點
謠言指的是隨意捏造的,沒有事實的話,主要是虛構的、虛假的事實。在當前的法律當中,雖然沒有明確的給出謠言的定義,但是在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當中,都對謠言的觸發做出了相關的規范。從本質上來說,網絡謠言和傳統謠言使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網絡謠言對虛擬網絡平臺進行了利用。由此,從法律的角度上,可認為網絡謠言就是通過網絡,對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虛構情況、虛假實施等進行捏造、傳播、發布。在過去的謠言當中,主要都是通過文字、口述等形式,在有限的范圍之內進行傳播和擴散,缺乏嚴密設計的內容,也不具有廣泛的傳播范圍。而網絡謠言卻擺脫了這些束縛,因而會產生更大的危害。網絡謠言具有傳播快、范圍廣、易編制、隱秘、渠道多樣等特點,同時,由于網絡謠言具有互動形的特點,因而使其真實性、可信度也大大增加。
三、網路謠言的刑法認定
(一)應受懲罰性
犯罪是刑罰的前提條件,而犯罪的直接法律后果就是刑罰。基于立法的角度,立法機關對于犯罪行為的劃定,應受懲罰性發揮著制約的作用。也就是說,從刑法的角度上規定某種行為屬于犯罪行為,才能夠進行相應的刑罰。在網絡謠言的傳播當中,傳播主體如果主觀上具有惡意,并且滿足了“情節嚴重”的范疇,就屬于刑法犯罪的范疇,根據刑法及司法解釋,應當進行相應的懲罰,因而具有應受懲罰性。
(二)刑事違法性
對網絡謠言進行散布和傳播,具有刑事違法性,具體來說,可能會涉及到敲詐勒索罪、尋釁滋事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編造傳播證券罪、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商品聲譽罪、損害商業信譽罪、誹謗罪、侮辱罪等。因這些危害行為能夠和犯罪達成一致,因而具有刑事違法性。
(三)社會危害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謠言的散布主體、傳播方式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其對象、內容等也存在著多樣性的特點。同時,網絡謠言傳播主體也開始轉向專業化、職業化,例如一些網絡公司聘用網絡水軍、網絡推手,對謠言進行大肆傳播,對社會秩序、他人名譽等造成損害,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謠言會對商品或商業信譽、個人名譽等造成影響,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共秩序,因而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四、網絡謠言的刑法治理
(一)立法方面
在刑法當中,雖然沒有對網絡謠言罪進行直接的規定,但是一些其它的條文、罪名等,也能夠適用于網絡謠言的刑法治理。從立法的角度來說,誹謗罪、商品信譽及商業信譽損害罪、虛假恐怖信息故意編造及傳播罪等。刑法中規定,“對實施進行捏造、對他人進行侮辱,以誹謗他人的,應處以有期徒刑、管制或拘役,或剝奪政治權利”;“對虛偽事實進行捏造、散布,損害他人商業、商品、個人信譽,造成嚴重損失,處以有期徒刑、拘役、罰款等”。此外,在刑法當中還有大部分能夠適用于網絡謠言的罪名和規定。因此,對于利用網絡對謠言進行傳播、散布的行為,往往會構成較為嚴重的后果,已經能夠構成犯罪行為,因此根據刑法當中的相關規定,要對其進行刑法懲罰。
(二)司法解釋
為了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刑法對于網絡謠言行為的控制力度,使網絡謠言得到更加有力的刑法治理,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對管理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進行了頒布。雖然司法解釋的具體內容不多,但是對于當前刑法對網絡謠言的缺失來說,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果網絡中的謠言和誹謗信息超過了5000次瀏覽和點擊,或超過了500次轉發,則構成了刑法治理的標準。對網絡謠言行為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于國家利益、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危害可公訴。同時,列舉了造成惡劣國際影響、損害國家形象利益、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引發民族宗教矛盾、擾亂公共秩序等諸多行為,都屬于違法行為,應受到刑法治理。此外,由于網絡謠言而引起的鬧事行為,可認定為尋釁滋事罪,從而對其進行刑法治理。
五、結論
在當前社會當中,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發布及信息傳遞的便捷性,催生出了網絡謠言這一不良現象。相比于傳統謠言,網絡謠言往往會造成更大范圍的危害和更加不良的影響。因此,對于網絡謠言,應當采取有效的對策進行刑法治理,利用法律的手段,堅決打擊網絡謠言這種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薛小龍,晏毅,張歡,向安強.網絡謠言的社會影響與政府治理——基于受眾心理視角的分析[J].老區建設,2014,02:21-24.
[2]李淼.論網絡謠言的刑事治理——兼評“兩高”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的刑法解釋[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4,03:82-85.
[3]于志剛.“雙層社會”中傳統刑法的適用空間——以“兩高”《網絡誹謗解釋》的發布為背景[J].法學,2013,10:102-110.
作者簡介
張梁,1986年3月,男,浙江天臺人,本科,四級律師,刑事辯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