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梅,潘 青,艾 梅,馬榮華,張秋實
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母嬰護理課程建設的實踐
朱桐梅,潘 青,艾 梅,馬榮華,張秋實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教育對社會貢獻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要理清建設思路,做好頂層設計,并與用人單位合作,做到資源與臨床一線無縫對接,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彰顯課程資源的先進性。
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母嬰護理
母嬰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多年來,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蘇州市立醫院臨床護理專家進行合作辦學,在與臨床一線的緊密合作中,不斷更新護理理論知識與理念,使得培養的護理人才具有與行業需求相適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始終貫徹ICS(Imitation—Cooperation—Service,即模擬仿真—校院合作—服務社會)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衛生人才。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指出: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著力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響應教育部號召,推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提高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于2014年全面啟動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相關工作。啟動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對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結合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母嬰護理課程開展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實踐,探討高職院校護理類專業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2.1明確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隨著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婦產科護理模式也做出了相應調整,國內現代產科護理發展迅速,從國情出發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和嘗試,正逐漸與世界產科護理接軌。如創建“愛嬰醫院”“溫馨待產”以及開展純母乳喂養活動的“母嬰同室”等。醫學護理模式的變革,引發了醫學護理教育模式的變革。
2.2課程設計理念、思路對專業建設與發展的作用
為了使護理教學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并為之服務,急需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材等諸多方面進行同步改革,為此,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在護理專業設置了母嬰護理這門課程。母嬰護理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為配合該課程教學,江蘇省教研室2007年主持編寫《母嬰護理》教材。母嬰護理課程是為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開設的,以培養高職護生的實踐能力為重點,緊緊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開展教學。
本課程針對高職護生特點,突出母嬰護理基本理論和實踐,簡化醫療知識;按照“系統化整體護理”基本思想,將護理程序貫穿始終,并強調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具有理論性強、針對性強,突出應用性、實踐性,注重臨床護理的特點,以滿足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護理人才需要。
2.3持續建設和更新情況
母嬰護理課程以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為原則,更新教學內容,結合當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基于PBL教學理念,以職業定向為依據,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滿足職業崗位發展需求。專業知識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強化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綜合開發學生的職業潛能。力求專業教學與臨床結合,突出護理技術,注重臨床護理,加強人文教育,特邀請臨床專科護理教師參與教材編寫和教科研活動,體現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母嬰護理課程主要圍繞婦女在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所出現的生理變化、病理變化、心理活動、社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婦女在計劃生育方面的生理、心理等特點進行教學,同時增加新生兒相關疾病與新生兒護理技術教學。
3.1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整體框架[2]
3.1.1選擇與資源對應的教學內容 母嬰護理涵蓋產科護理與新生兒護理內容,強化了母嬰護理的專科特色。教學內容包括婦女在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所出現的生理變化、病理變化、心理活動、社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婦女在計劃生育方面的生理、心理等特點,新生兒相關疾病以及新生兒護理技術,共分12個單元。根據護理工作崗位設置教學內容,具體見表1。

表1 母嬰護理課程內容
這種設計促使教師積極圍繞專業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包括進行每堂課的教學設計、制訂實施方案、評價考核方案等,不僅改變了過去教師80分鐘“滿堂灌”、學生“被動聽”、考試“死記硬背”的局面,還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升了教學質量。學生在本課程學習中,學習興趣大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完本課程后不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較熟練的技能,還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合作溝通能力。
3.1.2合理安排課程資源框架 課程資源設計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版面安排與內容都要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本課程在框架設計上,圍繞6個工作崗位設計了6個學習情境,具體內容包括學習目標、電子教材、教學日志、電子教案、電子課件、教學視頻、作業與考試、教學互動等。學生按照教學日志自主學習這些內容,基本掌握了母嬰護理工作內容和操作要領。另外,還設置了拓展資源,包括母嬰護理常見疾病案例教學、專家講座、文獻資源、常見問題等,便于學習者開闊眼界,舉一反三,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母嬰護理課程資源結構見表2。

表2 母嬰護理課程資源結構
3.2與本地區三甲醫院合作,凸顯資源與臨床一線無縫對接
蘇州市是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隨著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母嬰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比如“家庭化產科監護”“母嬰友好醫院”在本地區成為產科服務的主流與品牌。課題組以提高產科服務質量為目的,召開行業專家研討會,共同探討母嬰護理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根據產科與新生兒科工作崗位對從業者知識、技能的需求設置學習情境,具體為:圍產期保健門診護理、待產室產房護理、產后修養區護理、產科病房護理、新生兒科護理、計劃生育科護理6個情境。建設學院婦兒實訓中心,由專兼職教師共同培養專業護理人才,較好地解決了課程教學資源融入區域醫療服務的問題。
3.3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彰顯課程資源的先進性
本課程根據臨床母嬰護理保健知識的更新與發展,新增加了家庭化產科監護、母乳喂養知識宣教、產后抑郁癥產婦的護理、新生兒撫觸等內容。在課程建設中,由臨床專家參與編寫臨床實踐案例,通過對常見產科、新生兒科案例的研討、實訓,鍛煉護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例如,新生兒窒息急救,引入臨床先進的窒息復蘇術流程進行訓練,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與掌握,規范護理操作,促進其良好職業作風的形成,最終培養出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使得職業教育真正與職業接軌。
隨著母嬰護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建設成果不斷產出,必將推動母嬰護理課程整體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不僅可以達成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課程建設“五個一流”指標,而且能使高職院校教書育人水平得到提高。
[1]盧森林.關于高職院校營養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3,11 (33):71-73.
[2]邱福明.高職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思考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3,29(34):30-32.■
G423.07
A
1671-1246(2016)17-0137-02
2014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課題“基于護理專業群建設的婦產科教學體系與教學團隊構建的研究”(JGXM201410);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助產教育與專業建設研究”資助項目(szwzytd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