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雷(鞏義市教育科研培訓中心)
“兵教兵”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的探索
郝雷
(鞏義市教育科研培訓中心)
“兵教兵”是“先學后教”的一種高效策略,它指的是讓先學會的學生指出后進生的錯誤,再引導他們討論、糾正、歸納,并使他們在討論、爭辯、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它強調“強兵”與“弱兵”間的合作學習,讓“強兵”成中老師的“助手”,擔負起輔導“弱兵”的任務,在合作、幫教中促進學生個體間的思想交流、認知篩選及智慧碰撞,從而達成共識、生成知識、形成技能。
1.分組分座
在學期初,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興趣、能力、習慣等幾個方面進行分組,將學生分為6人一小組,每小組坐在一起。理想狀態下,每個小組中至少有2名優等生、2名中等生,其余2名為學困生。優等生幫助中等生和學困生,中等生幫助學困生,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層次分明、互幫互助的幫扶體系,有利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開展“兵教兵”活動。
2.合理分工
每個小組確定后,根據實際情況將6人分別進行不同的分工,包括小組長、聯絡員、記錄員、總結員、監督員、報告員等。每個成員都要有事可做并各司其職。
3.幫扶實踐
幫扶實踐是主要環節,在幫扶過程中,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1)交流預習。自主預習,完成預習后,“徒”(學困生)要向“師”(優等生)說出課本中的重難點,不懂的由教師點撥,幫助其突破難點;進行溫習,“師徒”之間可以互相提問學習過的知識,互相補充,互相提高,溫故而知新,從而更好地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2)互助探究。例如,在必修課本第3章“文本信息的加工”這一節的學習中,六人小組拿出在課余時間已準備好的文本材料在微機室就座。老師講述學習難點及重點后,學生開始分組閱讀、研究、討論。10分鐘后,由教師提問課本基礎知識,然后小組開始在電腦上進行操作。這時并不是由優等生先操作,而是由學困生先操作,不懂的地方由優等生幫助指導。老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其共同錯誤后,在班內詢問,并讓會做的優等生上講臺作示范。在優等生作示范的過程中,全體學生都能夠認真細致地觀察做題步驟。最后讓每個學生重新練習,如果還有不懂的內容可以詢問老師或其他小組的成員。
具體方案如下:

續表
(3)分層提高。教師結合課前備課內容及學生課堂表現情況,通過多媒體或小黑板出示難度各異的變式題,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集體交流之后,基礎題讓“徒弟”講給“師傅”聽,“徒弟”解決不了的題讓“師傅”幫忙解決,較高難度的題經教師點撥后小組討論,分層練習。鼓勵“徒弟”思考中等難度的問題,同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檢查“師傅”的情況。
(4)總結歸納。在課后“強兵”與“弱兵”要進行交流、總結課堂中所學知識點和解題方法以及所包含的教學思想。教師對其進行補充、糾正和點評,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
(5)鞏固反饋。教師所出示的題目由組長監督組織限時完成,“師徒”交換批改,并將不懂的上交教師,教師講解后出示下節課的預習內容。
1.適度性原則
實行“兵教兵”,要講究控制頻度和時間的長度,學生能看懂的、會做的,教師一定不要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一定讓學生去探究、去討論,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使小組成員感受學習氣氛的濃厚及同學之間的以誠相待,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好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所以,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講授的課型確定合適的自主學習和“兵教兵”的度,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適時性原則
在講授新課時,教師要調動各個小組的積極性,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研討,利用“兵教兵”模式解決問題,教師只需要在最后進行概括、總結和強調;在做試卷過程中,也可以采用“兵教兵”模式,采用這種模式至少可以解決一份試卷中三分之二的問題,教師評講時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大大提高了講課效率。在一天的學習結束前,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利用“兵教兵”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做到“節節清、日日清”。
3.激勵性原則
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由競爭而引起的摩擦,老師需要做的不是批評和斥責,而是激勵。首先,教師要培養一些小老師和小組長,讓他們在班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其次,要保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多表揚、多鼓勵,對各小組的開展情況進行評比,進行形式多樣的獎勵。
徐慧博.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學周刊,2011(26).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