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秀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除去教師個人魅力的導引外,語文教材如何利用和把握也至關重要。德育滲透可以在語文課堂的許多環節進行,于潤物細無聲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關鍵詞: 語文教材 德育滲透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
一、重要性和可行性
現代語文教育在重視語文能力開發的同時,更應注重人的發展。由此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將由片面強調傳授語文知識、技能轉向既重視知識、技能又重視發展學生健康人格的道路。語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傳知識又塑造人格,才能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和其自身的價值。
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豐富的美德教育因素。自古以來即是如此。中國古代教育可以說基本上是以語文素質為主體的教育,它以詩書禮樂、經史子籍為范本,培育知書達理、德才兼備的文人雅士。德育的熏陶,健全人格的培養不是朝夕可就,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正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陶冶情操、滋養心靈,它比之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二、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教師個人的魅力與導引
要使學生獲得較好的品德修養,教師首先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人品涵養,所以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與審美力,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人物的評價、對事件的看法乃至一言一行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認知。事實上,每堂語文課,教師都在敞開情懷,談英雄、論感恩、評對錯……無不在傳導自己的真情實感,表白自己的人生哲學。點點滴滴、有意無意間,都會對學生的情感、行為產生作用。
(二)從語文教材中獲取德育的素材
1.從語文教材中揀拾愛國主義的珠貝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人才濟濟,凡為國家和民族舍生忘死,不惜區區一生者,皆為后世子孫所敬仰。語文學科蘊涵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統一起來。《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忍尤攘詬”,在楚國被滅那一天憤而投江以明志的屈原;《蘇武傳》中被扣匈奴十九年,北海牧羊,歷盡艱辛,白發而歸的使臣蘇武;《滿江紅》中怒發沖冠,面對靖康之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英雄岳飛……無不滿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這些歷史名人的高尚精神在一篇篇經典文章中閃現,我們只要用心揀拾,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2.在中外名著賞讀里了解社會,認識人性,學會審美。
中外名著是德育教育的又一個來源。這些作品都凝聚著作者巨大的心血,他們書寫社會、思考人生、分辨善惡、體現愛憎,給我們以心靈的震撼與啟迪。從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里葛朗臺的身上,我們了解了人性中吝嗇的一面;從羅貫中《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身上,我們能學到忠誠和智慧;從老舍《駱駝祥子》里,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黑暗;在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身上,我們更感受到了美與丑的強烈對比,認識到了心靈美的可貴……充分利用好中外名著這一資源,帶領學生認識社會,品評人物,分辨善惡美丑,培養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
(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1.在朗誦與品讀中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不僅在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上都頗具特色,而且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引領學生誦讀、品味,激發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文關懷,更能領悟語言的魅力,得到語言智慧的啟迪。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通過細品誦讀,不僅能感受到作者離別康橋那淡淡的悲傷和濃濃的不舍,而且能從中得到詩歌建筑美、韻律美、畫面美的啟發;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幾個意象的排列,畫面感頓生,斷腸之情立現,讓人不得不由衷地贊嘆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
2.在作文教學中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不僅順應時代要求,符合國家育人目標,而且已迫在眉睫,教會學生說真話、講實情,不造作、不虛假已成當務之急。作文教學中要摒棄單純求技術,急功近利的做法,要鼓勵學生抒發真情實感,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學會做人。北師大王富仁教授說:“只有真實的表達才有健全的人格。”可見讓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根本保證。
作文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寫時事評論,讓學生多關注社會、關注民生,走出象牙塔;在評論中,敢于發表個性化的見解,通過現象看本質,形成正確剖析生活現象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課堂互助環節中增強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缺乏,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語文教師應該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如在小組互助評改作文中,所有評點痕跡采取簽名制,這就使得學生心中有“我要為我的所作所為負責”的想法,增強了責任感;設立獎勵機制,評選優秀評改小組,也能使學生們擰成一股繩,不使個人拖小組的后腿,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
4.通過評判角色提高分辨力,增強意志力。
角色的評判,是伴著形象,伴著情感進行的,可以使學生對是非的判斷理解得更具體、更深切。如在教學《論語》時,學生通過評判“顏淵與盜跖”“孔子與南子”等角色,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在《老人與海》中,如何看待桑地亞哥,關乎對“英雄”的認識,老人身上承載著意志與堅持,對于學生而言,何嘗不是一次洗禮?這對于學生的行事做人,起到重要的導航作用。
雖然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也不僅存于語文教材中,但是語文教學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理應承擔起德育滲透的任務,把“人的培養”落實到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句段、每一個教學環節里。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自由、個性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駱東艷.談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探索,2008.8.
[2]徐然.中學語文教育應重視培養人文精神.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