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英
摘 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農村孩子由于受生活條件、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每一次的作文都無從下手。本篇教學論文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針對農村孩子的特點,對癥下藥,引導學生愛作文,會作文,寫出有新意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水平;農村學生;培養
作為一名長期扎根農村的畢業班語文老師,筆者發現每一年畢業會考,農村學生在作文這一塊是失分最多的。農村學生的作文平均分比城區學生的作文平均分低7.2分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的孩子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就猶如“井底之蛙”,極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再加上課外閱讀與積累量少,詞匯單調,語言貧乏,寫不好作文,而老師的要求又較高,因而對作文“望而生畏”。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走出困境呢?可以從以下幾點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激發寫作興趣,誘發表達欲望
如果教師在每次作文課一講完就布置任務,命令學生完成,那么學生便會把它當作一種負擔,也不知“寫什么”和“怎么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名言道出了培養興趣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把它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他們才能不斷去探索、去追求。這就要求農村教師在課堂上能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狀態投入寫作當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態去學習,并想方設法將習作興趣長久地保持。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樹立“快樂”作文觀
“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成了一些學生的順口溜。現在大部分學生的頭腦中已把作文當作一種負擔,對其有一種畏懼感。甚至我們教師和家長也這么認為,常常給學生灌輸了這種觀念,所以造成有些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寫作就帶著這樣的思想。實際上這是極其錯誤的。宋代張載曾言:“學習達到快樂的地步,就會輕松,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定會長進。”所以,我們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起快樂的作文觀,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學生樹立積極愉快的作文心理傾向。
2.提供農村鮮活的寫作素材
當前農村孩子覺得自己活動范圍較窄,見識少,沒有什么事可以寫,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千篇一律,拼湊抄襲,缺乏真情實感。實際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去挖掘農村生活中鮮活的寫作素材。教師應結合農村特點,引導學生發掘身邊富有濃重鄉村氣息的材料,如農村的風俗習慣、農村人的勤勞善良、農忙時節收獲的場景、農村的集市、農村生活的變化等,來激勵學生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3.創設活動,調動寫作興趣
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一個特點,他們往往愛表現,特別是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充分調動起他們寫作的興趣。福建省浦城縣和平小學在一個革命老區的鄉鎮,我便經常組織學生去愛國主義基地進行參觀,了解英雄人物的光榮、偉大事跡;或是走走農村美麗的田間、河畔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贊美祖國的大美山河;周末讓學生回家幫助父母親洗衣做飯,自己布置房間,或者是自己當家一天,體驗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學做家務,掌握家庭生活的技能和技巧,提高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開學初布置教室,每月出一期黑板報;每到節日之時親手為親朋好友制作一份賀卡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生有寫作內容,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養成了勤觀察、善思考、多動筆的好習慣。
4.優化作文評語,點燃希望
有些教師批改作文公式化、模式化,諸如:習作中心是否明確,層次是否清晰,重點是否突出,語句是否通順等,而差一點的作文,往往只是打一個“閱”字。這種做法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一篇習作往往是學生經過字斟句酌寫出來的,有的學生雖然寫不好,但是他們希望教師能給自己正面的評價,而教師那種教條式的語言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發揚優點和改正錯誤的積極性,反而打擊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而應千方百計地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及時表揚,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成功時的快樂與喜悅,從而更能激發起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引導體驗生活,尋找創作源泉
作文來源于生活,而農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優勢。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濃郁的民風民俗、淳樸的人間真情與人性美、特有的勞動場景等,這些都是城里孩子所沒有的。他們寫不出好的作文,往往缺乏的是對生活的觀察和發現。教師在其中要擔負很大的責任,因為只有引導學生去觀察、體會、感悟這些有“鄉土味”的生活,教會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去體驗生活,讓他們把對生活的親身感受不斷地“流瀉”于筆端,才能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欲望和創作源泉,才能改變學生作文 “假、大、空、套”的現狀。
三、重視語言積累,拓寬文化視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作文源于語言的積累。可以說閱讀是“源”,作文是“流”,沒有“源”,哪里有“流”呢?農村孩子閱讀量一般很少,平常除了幾本教科書外,很少有其他課外讀物,有的學生根本買不起,甚至一年從來沒有讀過課外書,語言積累量遠遠不夠,這樣就造成學生下筆時往往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所以農村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還要指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而且還要為學生創造大量的閱讀條件,如教師可以經常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們講一些故事,并時常向學生推薦一些通俗的兒童課外書籍。要求學生們在自己班級內建立圖書角,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書籍,并鼓勵他們之間進行“漂書”活動,在班級內進行小組閱讀交流會,讓學生有機會閱讀,樂于閱讀,從而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四、教會基本方法,倡導創新精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寫作的基本方法,有了寫作方法這盞指路燈,學生才能有“法”可依,有“路”可行,才不會為怎樣寫而發愁。小學作文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善于總結歸納出寫作的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審題、立意、謀篇,怎樣安排結構,當然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在這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敢于展開想象,習作中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都要寫出自己的個性,那么就一定能寫出富有創意的佳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當然,提高農村孩子的作文水平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就需要每一個階段的教師提高自身的修養,下功夫去摸索、反思。教師如果能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努力去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體驗農村生活,幫助他們養成留心觀察、注意積累、勤于練筆等良好習慣,就一定能促使他們形成技能技巧,也就能真正把農村的學生領進 “作文之門”,走出寫作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李秋艷.淺談農村學生的作文教學[J].陜西教育(行政), 2010,(10):40.
[2]肖利靜.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6):91.
[3]周振良.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的幾點做法[J].師道(教研), 2012,(8):128.
(作者單位:福建省浦城縣和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