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柱
摘 要:教師要注重優化課堂結構,發展學生的學力。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興趣,提供發展學力的空間;鼓勵自主選擇,享受學習的樂趣,確保發展學力的時間;選擇教學重點,倡導小組合作,豐富發展學力的形式;發揮課堂的多樣評價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發展學力的實效。
關鍵詞:課堂;學力;自主;合作;探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埃德加·富爾曾經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知怎樣學習的人?!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而有個性地學習。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生學力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堅持。都說“好習慣受益終身”,然而學生作業習慣普遍比較差,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分析、思考的習慣。
(2)課堂的專注時間不能長久。由于受年齡、環境等方面的主客觀因素影響,小學生課堂上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以致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聽課的效果差。而課堂學生聽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3)自主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理解。部分學生不愿主動參與學習,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以上種種,作為教師要注重優化課堂結構,發展學生的學力。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了些有益的嘗試。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提供發展學力的空間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過:“知識的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的注意和興趣的強度?!苯虒W中,要通過情境創設,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空間,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未來社會呼喚具有良好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創新性、實踐型、研究型人才。我們必須相信孩子,樂于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空間,并予以積極的配合與引導。
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臥薪嘗膽》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用“穿越”一詞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古代,帶進了“會稽之戰”的戰場。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目睹戰爭的過程,了解故事的起因,用填空的形式反饋學情: ( )和( )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強大起來,( )一戰,( )打了敗仗。這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教者這樣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又依據了學生看歷史類電視劇的體驗,創設了合理的情境,營造了自主的空間,激發起他們探究的興趣。
教師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幅漫畫、一段錄像、一個故事、一首歌、一個小品、一個問題等,都能營造課堂學習氛圍,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自主選擇,享受樂趣,確保發展學力的時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在教師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的。每一個學生都有選擇學習的權利,如果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的喜好去學習,就能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有主動性。如教學中讓學生學習自己喜歡的文章,閱讀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在語文課中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文章最后是情感的升華,要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自主選擇的環節:畫面是溫馨的,文字更是溫情的,當看到母親的兩行淚水時,護士、母親和“我”心中都會涌起感情的波濤,請走進其中一個人的內心,想一想他們的心理活動。這樣設計讓學生自主選擇,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激發了學生表達的興趣,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有情可感。
因此,在課堂上,學生也需要老師的尊重、鼓勵和等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滿意、互動的積極情感中主動參與學習,樂于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教學中洋溢著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雙方各抒己見,相互補充,相互啟發。
三、選擇重點,倡導合作,豐富發展學力的形式
時代呼喚探究型、合作型的人才。小組合作學習應運而生,它是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探究型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必須為全班學生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提供條件。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可圍繞教學內容,利用重點、難點、疑點作為探究的專題,安排適當的小組學習的環節,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和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如教《臥薪嘗膽》一文時,要求先了解起因,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即“兵敗求和”,再求疑設問,確定研究專題:為什么越王能“轉敗為勝”?然后分組合作、探究。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理解的重點,圍繞“受盡屈辱”,小組展開討論:越王會受到哪些屈辱?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給學生充分的自讀交流空間。圍繞越王會怎樣“報仇雪恨”,理解成語“臥薪嘗膽”的意思,在小組內讓學生主動大膽地參與朗讀、討論、交流,走進越王的內心,體會人物情感。
為了減少學生探究學習的梯度,在課堂上依據教材特點進行研究性閱讀是必不可少的,而更多的是在課外探究學習中如何收集、分析信息,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創設愉悅的合作環境。因此要求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熱情地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假如自己擁有的正是別人急需的,就能達成別人的目標計劃,使他們在學會探究、學會合作的同時學會做人。
四、課堂評價,促進思維,提高發展學力的實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注重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特別要注重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力的發展。具體實施評價時要注意將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相結合。恰到好處的評價語能活躍課堂的氣氛,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順利實施。
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在指導“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的心里很難過”時,教師讓學生朗讀,請學生評價,追問“你覺得這句話突出了哪些詞語”,從而體會“竟然”“難過”兩個詞包含的內容。這樣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評價,又緊扣教學的中心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會。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是一種幫助學生積累詩文和名句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上學生說到生活中的種種擔子時,教師可用詩句進行小結。如用“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濕臥娘身”“兒病痛在娘身上,調理湯藥不離身”“兒行千里母擔憂”等詩句對學生提出的母親在撫養子女的艱難,照顧生病兒女的辛苦,牽掛遠行兒女等方面的事例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于激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給予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學生的積累。
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苯處熢谝龑W生探究時,要注重方法的理解掌握,注重理解知識的過程甚于結果。學生有了發揮主體作用的能力,自然地就能提高學力。提高學生的學力的關鍵就是要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法和學法,讓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課堂這片“沃土”上,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呈現較強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在知識的追尋中不斷提升學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