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光
摘 要: 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自主感悟,就能夠進行相關意義上的主觀判斷。學生之判斷水準直接取決于其自主感悟習慣和能力,語文教學需思考學生主觀判斷理念上的自主感悟。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主觀判斷 自主感悟 策略思考
近幾年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增加了一定量的主觀題,對于主觀題的解答,一般學生的失分率比較高,能夠獲取高分甚至滿分的可以說寥寥無幾。教學不僅是為了適應當今升學考試的命題取向,更主要的是培養主觀判斷能力,增進自主閱讀后勁。
一、 學生主觀判斷的自主感悟需漸漸養成習慣
學生有一口吞不了一塊餅的感覺,極不期望一口吞下一塊餅。初中學生從小學跨入初中大門,其學習環境發生變化,學習方法隨之發生變化。如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近乎是純直觀形象的,到了初中,思維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由形象直觀向抽象邏輯思維方向轉化和發展,這也是隨著學生年齡增長而發生的惟妙惟肖的變化,但這還不能完全實現根本性轉變,需要漸漸培養學生習慣。譬如,學生一起進行自主感悟的主觀判斷,需要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師不能是完全意義上的作壁上觀,譬如我們經常讓學生以討論探究的形式解決相關閱讀感悟問題,不能以經常性合作討論替代學生的個性化。譬如形成學生主觀判斷的漸進性,可以先讓學生形成對文本之文字意義上的主觀判斷,而后形成學生文學意義的主觀判斷,再讓學生進行文化意義上的主觀判斷;也可以讓一般學生多進行文字文化意義上的判斷,多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文化意義上的引領性判斷;還可以讓學生先對現代文進行主觀性判斷,后讓學生進行古詩文主觀性判斷。在讓學生進行主觀性判斷時,允許學生之間的判斷存有差異,也允許學生在判斷上出錯。實際上,學生在主觀判斷上如果出錯,有時就會導致課堂上出彩。
二、 學生主觀判斷的自主感悟需牢牢構筑根基
學生閱讀感悟的根基是什么?竊以為并非是課堂熱鬧氣氛的活躍渲染,而應當是學生老老實實地讀著教材文本。上海著名特級教師致力于初中語文教學和研究幾十年,他的感悟和經驗是語文教學需要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進入文本深處。這就需要通過學生理解、品味文本語言,領略祖國語言的精妙,進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積累必要的知識,獲得審美的愉悅。那么語文課堂教學著眼點是什么?從相關意義上講應當著眼于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幫助學生實現發展的真實語文課。但在比較現實的語文教學中,人們似乎忽略了這一點,似乎在漸漸忘卻甚至完全忘卻了底線,閱讀教學課堂不再讓一個學生老老實實地讀書,而是讓學生讀著比較喧喧鬧鬧的書。如讓學生大聲地讀著,這樣讀對學生感悟意義何在?應當說是完全意義上的不具實質意義的。入選語文教材的篇目體現不同作者之不同表達,都體現著作者創作上的不同之情感基調。如果沒有學生基于老師的讀,而在讀中嘩眾取寵,就從根本意義上不能讓學生讀出作品的味道。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愚公移山》,學生在比較真實意義的讀中就讀出了“年且九十”的“且”,就讀懂了“始齔”表達的年齡,還讀懂了“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的省略句式。在讓學生本本真真地讀后,一個個學生對愚公和智叟產生了本真意義上的感悟,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學生圍繞人物之間關系的理解,圍繞人物“愚”與“智”的討論都基于自身的實際知識建構及需求進行著。
三、 學生主觀判斷的自主感悟需切切搭建平臺
演員需要演出的舞臺,演員施展藝術才華最理想的地方就是舞臺。演員演出的舞臺已經不同于以往,現代化設備促使演員的表演技巧到了極為理想的境界,演員的演出因之達到比較強烈的感染效果。演員的演出應當給我們以啟迪意義,如果演員沒有演出要求,自身沒有登臺需求和欲望,那么臺下演員不可能進行比較艱苦和有理想效果的排練。由演員我們應當想到學生,平時閱讀教學中,學生進行感悟,感悟出來的主觀判斷則需要給學生以表達機會,需要給學生搭建表達的平臺,當然需要為學生搭建閱讀感悟的平臺。像演員一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表達的基礎是感悟,有理想的表達需要有理想的感悟。從比較實質意義上講,學生主觀判斷的自主感悟搭建的平臺應當是感悟和表達的平臺,臺臺都應當有,而且臺臺都應當相當穩固。譬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部外國文學作品時,文本字里行間蘊含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思考。讓學生閱讀,產生主觀判斷的自主感悟,則應當讓學生神游于散文的字里行間,產生對作品之主題、作品主人翁乃至于勒形象的正確感悟。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散文,整體介入散文。學生在比較自主閱讀基礎上產生的感悟具有一定意義上的主觀性,從相關層面上體現出一定的獨特性。讓學生展示感悟成果時,不少學生將自己比較獨特的感悟表達出來。如學生從文中一系列細節描寫中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為冷漠,人的內心世界是那樣孤獨,人在內心世界極為孤獨的前提下,是那樣渴望溝通,渴望真正的情感,當然更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從教學看,讓學生主觀判斷,促使學生自主感悟需要進行思考的還不止如此,還需要作出更廣泛和深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