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晰君


摘 要:從當前學業評價的局限、改革學業評價模式的依據、以活動任務書為評價工具的意義、活動任務書編制的原則、活動任務書的使用效果幾方面,研究以活動任務書為工具的學業評價新模式。依據科學的教育理論,探討克服傳統學業評價弊端的新模式,以活動任務書為主要的評價工具,并思考編制任務書的原則,列舉教學實踐事例以突顯該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德育課;活動任務書;學業評價;職業生涯規劃;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7;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2-0092-02
傳統的學業評價以作業和試題為主要工具,與新課程的改革理念相背馳。傳統的評價模式使課程改革產生一定的阻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教學目標看似落實,但學生未必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把德育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如今,強調學習自主性和個性化,在教學評價中融入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那么,如何使德育課實現有效評價呢?近年來,許多學校嘗試在學業評價方式上創新,雖有成效,但也顯現出若干局限。本文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業評價為例進行探討。
一、當前學業評價的局限
從近年來的文獻資料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業評價方式在不斷改革創新,但改革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在反思過程中,注意到當前評價方式的局限性:耗時、費力,評價的效率太低;表現性任務和評分量表存在質量問題;評估容易出現主觀性,信度和效度存在爭議和分歧;對評價者的要求高。
二、改革學業評價模式的依據
陳俠認為,“課程評價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它要應用科學的工具,來確認和解釋教育學的內容和過程的效果,衡量它們的有效程度,以便為課程的改進做出有根據的決策”。盧仲衡在《自學輔導心理學》教材中將“自學輔導教學”的教學原則歸納為七條:第一,“班集體與個別化相結合”原則。第二,“教師指導、輔導下學生自學為主”原則。第三,“啟、讀、練、知、結”原則。第四,利用“現代化手段加強直觀性”原則。第五,盡量“采取變式復習加深理解與鞏固”原則。第六,“強動機,濃興趣”原則。第七,“自檢與他檢相結合”原則。高慎英、劉良華認為,“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把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教學思想融入可操作的“啟——讀——練——知——結”的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被人們看成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聯系的中介。在教學模式由“大”一統的、“普遍”的、單一的“規定”,轉向個性化的、情境化的、多元的“策略”之后,教學模式開始在更大范圍內獲得認可。從以上學者的觀點看,學業評價可以借用科學的工具進行,采用自學輔導的理念和原則優化工具,使學業評價具體、可操作,便于教師的教學,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克服當前評價存在的問題。
三、以活動任務書為評價工具的意義
綜合學校實際情況,融入自學輔導的教學原則編制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活動任務書,以活動任務書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課程知識,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同時,將其納入成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部分,改革課程的考核方式。宋秋前認為,運用有效教學的理念指導編制教輔資料需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精選任務內容,突出典型化、啟發性和系統性,實施分層作業,調控任務難度,促進差異發展,調控總量,優化結構,突出適量性,豐富任務形式,突出多樣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同時需要確立任務規范,實行制度化管理。活動任務書既能輔助學生學習,又能避免盲目學習,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學生帶著明確的三維目標進行學習操作,從而習得課程相關知識,并內化其中。
四、活動任務書編制的原則
學校根據教學評價的科學理論知識,依據課程的總目標,結合其他學校在實踐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以職業生涯規劃“活動任務書”作為學業評價的工具。編制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具體化、評價內容豐富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全面性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倡導學生個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 全面評價,重視形成性評價
一個全面的評價系統可以增強基礎課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據評價目標的要求,評價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不在于給學生貼標簽,而在于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學習問題、提供矯正學習的方法。總結性評價是教育活動某一過程終結時,為了找出決定這一全過程的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并做出總結性的結論而進行的評價。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集體中獲得認可和尊重。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反思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有效,以便找到差距,明確方向,為自己設定更合理的學習目標。也可以強化學生正確的學習行為,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由此產生成就感,激勵自己更好地學習,更快地進步。
(1)形成性評價。開展形成性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也關注學生的活動參與情況,通過學生活動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特有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具體來說,就是運用真實的任務或模擬的練習來引發學生真實的反應,由評價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著重學生成績和素質的提升,通過評價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形成性評價堅持評價主體、評價過程、評價方式靈活且多元化的原則。根據每個活動分別設計活動評價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評與小組評價,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價、教師的評價多種形式相結合。除書面形式外,可增加口試、活動報告、訪談、作業分析等多種形式。以第三單元“確定發展目標”項目活動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活動評價表
請根據你今天參與課堂活動的實際表現,記錄你在每個活動中做了些什么,一共回答了多少個問題,有什么體會與收獲。然后評定等級,先自評,再小組評,最后上交教師總評。
所在小組:_______ 姓名: _______

每個項目學習結束后附有表現評價記錄表,學生通過完成表格自評及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改善自我表現。詳見下表。
(2)總結性評價。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探索結合學生的活動任務書、職業生涯規劃書等評價辦法作為總結性評價。成績評定方面,探索活動任務書完成水平作為平時成績,職業生涯規劃書或試題作為期末成績,總評需結合以上兩部分成績。即:總評=平時成績×50%+期末成績×50%。目的是引導教師和學生重視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真實的學業水平,明確學習目標,根據目標調整學習行為。
2. 統一評價標準
學業評價標準的建立有利于各科教師的教學評價統一,避免同一課程學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表現標準是說明學生在完成內容標準的學習后,所具有的學業水平,“具體地規定在達到內容標準時多好是足夠好”。標準需要定義學生在每個項目應該學習的共同內容和技能,同時關注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技能,標準可以包含學生作品樣本,并按不同表現水平(如優、良、中、合格、不合格)描述期望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以下是第三單元“確定發展目標”項目活動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評價等級為:優、良、中、合格和不合格;評定標準:參與四個活動及以上并填表完整的,評為“優”;參與三個活動或“活動二和三”并填表完整的,評為“良”;參與兩個活動的,評為“中”;參與一個活動的,評為“合格”;不參與活動的,評為“不合格”。以活動為引領,參照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行為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定,建立統一的評價等級,能保證學業評價標準的統一,有利于課程的改革和發展。
3. 豐富評價方式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圍繞一個具體任務(即學生能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其終結性成果是一份量身定做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教師嘗試采用項目教學課程模式,通過課程結構的合理組織與以“活動”為載體的具體任務設計,編制符合學校實際的活動任務書,實現德育課程應用項目教學模式的大膽嘗試。
學生活動任務書是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步驟構建基本活動任務,以檢驗課堂教學的目標達成度,檢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理論與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習目標、活動主題、活動任務、成長反思、學習拓展等環節進行整體設計,體現了“學習、教學、評價”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知、信、行統一”的德育理念和多元化評價理念。活動任務書引導課堂活動、課后活動,服務于學生循序漸進的職業認知,服務于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發展,最終引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并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學評價不再停留于紙筆測試和課堂表現,使教學評價具有連續性、發展性。
五、活動任務書的使用效果
以活動任務書作為學業評價的工具,并以此融入學業評價的新觀念,為德育課的課程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聚焦學業評價的多元性,富有針對性、時效性和應用性。既改進教學實踐,又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還能提高教學質量,優于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陳俠.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盧仲衡.自學輔導心理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3]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4]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5]徐巖,丁朝蓬.建立學業評價標準,促進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9(12).
[6]蔣乃平,杜愛玲.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參考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