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恒
摘 要:為實現中藥學在中職生群體中的高效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作者在這幾年不斷進行嘗試探索,對教學過程不斷進行反思,并結合其他中藥學教師的心得,總結出趣味素材、善用身邊“病案”、活用PPT展示、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已經獲得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 中職生 趣味素材 案例 PPT
中藥學這門課程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藥材飲片,中成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學科。理論上講,對于很多沒有接觸過中藥學的學生,這門課程應該是神秘且具有一定實用性的,但是事實是很多學生在學習以后感覺到深奧,興趣缺乏,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學生原因(自身興趣、外界干擾)、教師原因(講課枯燥、照本宣科)。
說起中藥學在職校的教學,就要先從職校學生的特點說起。
職校學生大部分學習不是很好,其中有部分學生認為讀職校是沒有前途的,是來混日子的,于是缺乏學習熱情,甚至自暴自棄。大部分學生可以說是基礎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與生活上得過且過,同時由于外界誘惑較大,如網絡、游戲、追星、玩樂等,造成學習上的分心。但是他們也有優點,如思維活躍、有一定的表現能力。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選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一、巧用趣味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中職生由于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和接受知識的自覺性不高,如果只是純理論教學甚至照本宣科,極有可能導致課堂沉悶,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要么睡成一片,要么在下面玩手機、聊天等。因此,我們在上中藥學這門課的時候要考慮到:如何讓一堂課不沉悶,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有效教學要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藥學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趣味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趣味素材多種多樣,如與中藥相關的故事、廣告及中藥在美容、食療方面的應用等,在此舉一些課堂教學例子。1.故事: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貨物主要靠小木船運輸,岸上拉纖的纖夫由于成年累月低頭彎腰拉纖,以致積勞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頑癥。有一位青年纖夫,名叫杜仲,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藥能解除纖夫們的疾苦。為了實現這一愿望,他告別了父母,離家上山采藥。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藥翁,于是滿心歡喜地上前拜見,可老翁頭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離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親所備口糧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藥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訴說了纖夫們的疾苦。老翁為其所感動,趕忙從藥簍中掏出一塊能治腰膝疼痛的樹皮遞給杜仲,指著對面高山叮囑杜仲:“山高坡陡,采藥時可要小心哪!”杜仲連連道謝,拜別了老翁,又沿著山間險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聽說杜仲要上山頂采藥,連忙勸阻:“孩兒,想必你家還有老有小,此山巔鳥也難以飛過,猿猴也為之發愁,此去兇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為同伴們解除病痛,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時,肚子餓得咕咕作響,心慌眼花,突然翻滾下來,萬幸身子懸掛在一棵大樹上。過了一會兒,他清醒過來,發現身邊正是他要找的那種樹,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沖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纖夫們聽到這一噩耗,立即尋找,終于找到了杜仲的尸體,他還緊緊抱著一捆采集的樹皮。纖夫們含著淚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樹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為了紀念杜仲,人們將此樹皮命名為“杜仲”。2.廣告:寥寥數字的廣告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好素材。如講到夏枯草、金銀花這兩個藥材的時候,筆者就利用王老吉的廣告詞“怕上火喝王老吉”進行講解。這個廣告詞朗朗上口,學生聽一遍就記住了,在重復念這句廣告詞的時候就輕而易舉地記住了夏枯草、菊花的功效。(清熱降火解毒)3.中藥在美容方面的應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職學生年齡基本都是十六七歲,正處于青春期,都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因此,當講課提到與美容相關的內容時,如珍珠粉可以美白、黃連粉可以祛痘等,學生的注意力都會高度集中。4.中藥在食療方面的應用“民以食為天”。學生平常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中藥在食療方面的應用,如講到桑葚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表示吃過。而講到黨參、紅棗、枸杞、北齊、百合等可以煲湯食用時,許多學生就會追問怎么弄。講中藥食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將中藥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上面所說的這些素材是課堂的“增味劑”,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有效教學在愉快的氣氛中得以實現。
二、善用身邊“病案”,加速理解
在許多院校的中藥學教學中,都會使用“引入病案”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藥物的功效。筆者嘗試在課堂講授中引入臨床病案,這些“病案”大多來自學生或身邊同學及家里的長輩,通過這些講授,上課效果非常好。如講到麻黃治療風寒表證的時候,請班級中曾經患過風寒表證的學生現身說法,敘述患病的癥狀,其他學生就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積極詢問怎么治療?不僅是學生自身的“病案”,還有電視劇、電影中的“病案”能讓學生覺得興趣盎然。講到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時,引導學生回憶電視劇中垂死病人陽氣欲脫的情況,結果學生立刻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出癥狀,經過教師點撥后能迅速理解“回陽救逆”的含義,從而引出四逆湯。所以說,貼近學生生活的“病案”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只要善于利用這些“病案”,就可以加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活用PPT展示癥狀與藥材的性狀,引發學生的關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相對于同齡中學生來說,中職生的定力就差多了,往往45分鐘左右的課堂,需要5-10分鐘進入狀態,然后這個狀態一般可以持續20~30分鐘,這段時間稱為有效課堂,最后的5~10分鐘又開始神游,想想怎么還不下課啊、下課后做什么等,因此最后這段時間講課,效率也是不高的。根據中職生的特點,我們可以制定以下教學過程:前5~10分鐘可以用于引入,介紹相關知識點或者介紹植物的形態(PPT展示),這段時間的內容要“有趣”又不失知識性(不一定是中藥學方面的),盡快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入課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尤其講到病癥的時候,盡可能找到相關圖片,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在臨近下課的5-10分鐘里,也可以用PPT配合課堂小結或者布置作業,做到時間的合理利用。
四、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底蘊及良好的個人素質,以及對學生的親和力
中職生正處于追星的階段,他們崇拜能歌善舞的明星,崇拜有能力的長輩,心目中的偶像不乏父母。他們崇拜父母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會修理電器、會裝修、會開車、做菜比飯店好吃、會賺錢等。他們也會崇拜并且認可有“能力”的老師,老師的能力需要通過淵博的知識、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個人形象表現出來。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有教齡的老師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這位老師所教學科的情緒。喜歡你這個人,認可你這個人,就喜歡聽你的課,喜歡學你這一科,相應的,這一科的學習成績就好,反之就不好。由此可見老師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綜上所述,要上好中藥學這門課程需要做到幾件事情,即在提高教師自身綜合能力的基礎上,費些心思去找案例、找典故,最好是做成有圖、有聲的文件進行展示。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以身作則,這樣學生會從老師身上學到許多課本教不來的東西,這些是上好一門課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黃曉慧.職校里的農村娃 有前途嗎.人民日報,2015-11.18.
[2]黃雪瑩.中職中藥學課程教學實踐與反思.衛生職業教育,2014.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