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私之辨是西方世界一以貫之的思想母題,在中國文化中,同樣也是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然而,中國文化中的公私觀念與日本、古希臘的公私觀念又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對中日和東西文化中的公私觀念進行梳理和比較,并概述了中國公私概念之歷史演變。
【關鍵詞】公私;概念;比較;演變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學科交叉類)項目“大數據時代社會化媒體營銷中的消費者隱私保護研究”(210021905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中日兩國公私觀念的比較:是否含有倫理價值判斷
如果以字義的構形溯源為研究的起點,首先就要談談中國的公私的原意。日本學者溝口雄三在《中國的公與私· 公私》一書中詳述了公私概念在中國的展開,并將中國的“公私”和日本的“公私”作了對照。據他的考證,從戰國末期至東漢的資料來看,早期的“私”主要有“自圍”和“奸邪”之意,早期的“公”則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包括“共,通,平分”等義,第二重含義則包括“祭祀場所,族長,君主等統治者”的概念。而在日本,“公”的含義完全是偏向于第二組的觀念,第一組含義則幾乎完全被舍棄。因而,有無倫理性,是顯示兩者差異的特點之一。
對中日兩國公私觀念的比較可知,早期中國思想中的“公”,指的是君主一己的道德性。漢代《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著名的“大同”論述,其實是被解釋為“對天下而言,君主要公”的意思。①對此,有學者認為,“天下為公”與“有德者居之”相聯系,成為“家天下”、“私天下”的理論根據,其主導傾向是對于君臣秩序的強烈肯定。②盡管如此,在這一切的底層,又蘊含著一種改朝換代的革命思想:即皇帝作為統治者的正當性,在于他可以被期待具有公共性或者公平性,哪怕這種公共性和公平性只是徒有其表的姿態;否則,他就只不過是個“獨夫”、“民賊”。就這一點而言,皇帝依然不得不受制于第一組含義的“公”的倫理性。這種倫理性即包含著“公優于私”的價值判斷。而日本的“公”和“私”本身,是公開與隱蔽、對外與對內、官事或官人對私事或私人的關系,或者到了近代以后,是國家、社會、全體對個人、個體的關系,沒有任何倫理性,也不含價值判斷,因而日本天皇是無條件并且無媒介地直接成為“公”本身,這一點和中國是很不一樣的。
那么,這個對公、私作價值判斷的道義因素從何而來呢?溝口雄三先生認為,問題恐怕要歸結為中國式的“天”觀念。
溝口先生用一個圖來說明這個問題:如圖一所示,在古代中國,公、私和日本的情況一樣,由共同體性的公、私擴張到君、國、官的公、私。但是同時又形成了日本沒有的天之公、私這種更為高層次的,即原理性、道義性的概念世界,對政治性的公·私產生了影響,以浸透的形式影響了其內容。公·私具有的這種天與政治的多重結構,是原初的中國的公·私的特質。
二、東西方公私觀念的比較:公私領域的劃分及劃界標準
如果與古希臘公私領域的劃分作一個對照,我們或許還記得在西方文明的早期也存在著“公優于私”的價值判斷。但同樣是公優于私,西方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與中國乃至日本思想中的“公、私”卻有著本質不同。
首先是公私領域的劃分。古希臘以“家庭/城邦”為界對“公共領域/私人領域”作了明確的區分,日本也有一些類似的論述表明,“除了家門檻兒里面為私以外,只要邁出家門一步,外面世間的事情一律被看作公、公共的事情。這一世間之公,以國家領域為最大,以天皇為最高。”③但是中國的公、私卻不是根據事務本身的性質(即家庭內部的私人事務/家庭外部的公共事務)來劃分不同的領域,而是一種根據統治者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來進行價值判斷的倫理觀念。于是,在中國,從戰國時期到漢代,公私作為“平分”和“奸邪”這種倫理和反倫理的對立概念被確立下來,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大公無私”、“以公滅私”構成的中國文化基本的公私觀念,并不是說要消滅家庭——即私人領域(相反,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以“齊家”之“私”為“治國”之“公”的起點的),而是反對獨占、利己主義的私欲。與其說中國的先哲們把“私”(意指分配不均的偏私)作為萬惡之源進行猛烈抨擊,取消了“私”(私人領域)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毋寧說此“私”非彼“私”,中國人從來就沒有為公共事務和私人事務劃分明確的界限,使之歸于不同的領域。
其次,劃分公私之界的標準及價值判斷。按照溝口的歸納,日本的公與私以其雙重領域性而劃分了兩者的界限,公領域始終優越于私領域,而私領域先驗性地從屬于公領域,公領域以天皇為最高位。但是,日本的“私”可以被用作第一人稱,含有“秘密的”、“個人的”、“自家內部的”等意,盡管地位低于“公”和從屬于“公”,卻具有不受價值侵犯的自立的“自己的世界”。因而,日本的私可以理解成是位于公之下,從屬于公而其領域的存在又是得到承認的。古希臘的私人領域也是低于公共領域的,但其劃分的標準是人類本性。如果將之與中國的情況加以比較,中國的“公優于私”是因為“公”承載了“天無私覆”(《莊子·大宗師》)這種絕對的公平無私性,古希臘的“公優于私”則是因為人只有在進入了公共領域之后才能充分地展現人的本性。中國古代的“私”(不均、利己)與古希臘的“私人領域”(愚昧、野蠻)均含貶義,而日本的“私”不含貶義,但在必要的時候卻必須無條件地為國家(即公)舍棄家庭這一“私”的領域。
三、中國公私概念之歷史演變
一般認為,具有道義性、普遍性、原理性的“公”是中國傳統公私觀的主流,“私”的概念在中國很少被肯定。但從思想史上來看,在六朝、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國的幾次政治大動蕩時期,公、私原理均發生過結構性的變化。
六朝時的嵇康(223—262)寫過一篇非常獨特的《釋私論》:“懷善守其道,匿于人,非無私也;懷善失其道,不匿于人,非不公也,此乃公私之別。”他針對道、善和違道、兇邪這一我們所謂的天下之公、私,提出了顯、露和隱、匿這一不同維度的公、私,對既成的、僵硬的道義觀念提出了批判。他的主張是:有意圖的公,因其具有人為造作性而應歸為“私”,反過來說,毫無造作的自然真情才是“公”。
到了明末,“私”成了私有財產的意思,民的所有欲、生存欲作為“人欲自然之私”(呂坤《呻吟語》卷五)得到肯定。不過,正如代表“富裕階級”立場的顧炎武所主張的,他們并不是主張私有財產無限制的發展,而是在承認私有財產的情況下,調和相互的私有財產以“成天下之公”(即公平分配的狀態)。顧炎武還說,“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無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訓矣。”這就是說,古代曾經被歸結為君主一己的政治德性的“公”,此刻被視為遮蔽君主一己的“我的大私”的“美言”,而真正的“公”,應當是使得民(不過這里特指富裕階層)的私人所有各自得到滿足的、整體充足的狀態。公概念的這一新的取向與明末的政治意識形態取向互為表里,即要求脫離舊有的皇帝一統天下的一君德治式君主主義,建立內含地主富裕階層私有經濟支配權的分治式君主主義。這樣,“私”作為民的社會性欲望(指擁有財貨、田地等身外之物的物質欲、所有欲、生存欲)的概念到了明末已被基本肯定,甚至被包含于“公”之內;而“公”則是從民的立場發出的、滿足民的私有欲并使之相互協調的、作為私的協調狀態的公,即“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公的主張。
清末士大夫世界的“公”忽然放棄了過去的社會性欲望,即經濟上的commonwealth式意向,提出政治權利上的“公”問題,“公”發生急速變化。從社會背景來看,這種轉變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國使士大夫階層覺悟到由于歐洲的外壓而產生的國家存亡的危機,而這一危機比起明末經濟上的國內矛盾要緊急得多。因而士大夫的首要任務就是變革國政或國體,以使中國自存。于是,問題就急速由經濟轉向了政治。政治上的“公”繼而成為“公”的中國特性的母核。
在政治上要求“公”實質上是要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權利——民權,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嚴復說:“中國之弱,非弱于財匱兵弱也。而弱于政教不中,而政教之所以不中,坐不知平等自由之公理,而私權奮壓力行耳。”(《主客平議》)在這里,平等自由開始被包容在天理以及公理之中。嚴復雖為立憲君主主義者,其“公”卻是從民(不過,是以士大夫為中心)的立場談的,提出了把政治權利平等地賦予民的民權思想。反對皇帝的“私”繼而主張民的“私”,然后再求更高層次的“公”,這種邏輯和明末主張經濟上的“公”是如出一轍的。
但是,這個時期的民權的特征,具有“共同性、總體性和自主性”的特點。換言之,清末的“私”雖然在內容上主張個人的政治權利,但并不主張個人的獨立或個人的權利本身,即西方所謂市民性權利,而只不過是為了加強全體的獨立和權利,強調的是公民乃至整個民族的公權。因而“私”的主張最終還是以“公”的面目出現。
這種特征在陳天華(1875—1905)《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吾儕求總體之自由者也,非求個人之自由也……共和者亦為多數人計,而不得不限制少數人之自由。”這說明,他主張的民主,是否定少數人(滿人)的即個人(皇帝)專制的民主;不是為個人的自由而是為總體的自由的民主。為了這總體的自由,個人的自由(私人的自利)也可能受干涉。這實在是中國極具傳統性的“公”的典型體現。及至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對“平民主義”的構想,乃至新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都是受到天下commonwealth式“公”的傳統思想的推動的。甚至如溝口雄三所說,“中國天下之公的傳統因其包含著天下整體性,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的。”
以上三次以“私”為本位的時期,從承認執政者合法性的以君為“公”,到質疑君的“公”實為“一己之大私”,進而要求承認民的“私”并“合天下私以成公”,這是一個不斷認可和肯定“民”(與君相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權利的過程。但是,這種對“私”的肯定是整體意義上的,因此“如果有人說中國近代的,個性沒有自立性,或者這種個性被作為封建‘范型秩序的整體(即“天”)所涵蓋,也是可以成立的”。④
注釋:
①溝口雄三. 中國的公與私·公私[M]. 三聯書店,2011.第9頁
②劉澤華.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崇公與抑私[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③溝口雄三. 中國的公與私·公私[M]. 三聯書店,2011.第247頁
④溝口雄三. 中國的公與私·公私[M]. 三聯書店,2011.第85頁
[作者簡介:汪靖 女,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興趣為傳播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