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業對于社會文化宣傳、教育、文化傳承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還能夠創造巨大經濟利潤,是具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重要產業。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多次進行國出版業改革,在出版強國戰略實施中中國出版業得到空前發展,數字出版、傳統出版都保持著良好發展勢頭。二零一四年,國家出版總局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出版業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加快了中國出版業發展步伐。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出版業必須認清時代發展形勢,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思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本文將針對我國出版業現狀與發展思路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出版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
引言
文化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是出版資源大國。出版業是典型文化傳業,其產品多以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為主要,具有文化屬性,也具有商品屬性,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我國雖然是出版資源大國,卻不是出版強國,不論出版質量,還是出版規模仍與國際水平有著較大差距,很顯然中國出版業亟需通過“走出去”戰略壯大自身實力,通過“融合”發展提升競爭力,以促進出版業持續發展。
一、 出版業概況
“十二五”規劃后,出版業被列為重點發展產業。通過對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與《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的分析來看,2010年到2015年,全國新聞出版業主要經濟指標呈平穩增長趨勢,產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①。2015年,中國出版業產值超過1826億元,同比增長9.64%,紙質出版出現下滑。出版業用紙量通常是衡量出版規模的直觀標準,而2012年后國內出版用紙量就開始出現明顯下滑。這是受數字出版沖擊后的結果,說明數字出版已改變了當前出版市場環境,人們對數字出版物需求量正在不斷加大②。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網民規模超過7億,網絡普及率達到45%,國民數字閱讀方式接觸率上升50%。另一方面,移動媒體的快速普及更為數字出版提供了新方向,數字出版將成為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紙質出版規模將繼續萎縮。2014年,全國新華書店各類出版物銷售64.47億冊,全國出版報紙482.2億份,出版量下降10%左右,利潤下降13%左右。而數字出版方面連年營業收入增長速度超過30%,且仍呈現增長趨勢。
二、我國出版業現狀
從我國出版業發展格局來看,雖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但顯然發展中存在中諸多問題。三聯書店總經理李欣曾經說過“中國出版業現在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認為,當前中國出版業商品效益越來越低,圖書上架周期大大縮短,人工成本被提高,很多企業無法維持生計,只能靠相互模仿,相互抄襲,而這將引起惡性競爭③。這說明當前我國出版業仍處在混亂狀態。此外,除業內惡性競爭,粗制濫造問題外,在數字出版浪潮影響下,很多企業開始盲目創新,期望在數字化機遇中分一杯羹。然而,產品質量卻差強人意。從當前出版業發展來看,發展水平仍不及西方國家,規模化程度仍有待提高。2014年,全球出版業五十強,中國僅排二十一位,與前三位收入相差近80億美元。前三位的美國、英國、法國,文化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比例,達到20%以上,而我國僅占5%。此外,我國出版產品內容結構不均衡,總體上來看中國出版物內容具有較強中國文化特色,具有明顯文化、政治、歷史特性。雖然這對于中國文化傳播有著重要意義,但這并不足以支持中國在國際出版市場中站穩腳步。且當前國內出版物教育出版物比例非常大,市場存在出版物內容失衡問題,主要經濟利潤來自教育出版。但國內大眾出版物需求明顯增長,顯然出版物內容失衡將制約出版業的持續發展。此外,從出版物質量方面來看,我國出版業往往注重“量”,而不重視“質”,優質出版內容稀缺,出版物質量有待提高。
三、我國出版業發展思路探索
通過前文對中國出版業現狀的分析可以知道,雖然中國出版業發展速度快,且規模較大,但不可否認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從中國出版業持續發展角度來講,必須要走“融合”發展和“走出去”戰略路線④。數字出版給傳統出版帶來的沖擊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將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推動產業發展,實現跨界有機融合,構建新的業態,遏制不良競爭,營造新市場環境。數字出版是出版業融合發展的前沿,出版企業應轉變經營發展思路,正確認識當前市場與社會需求。數字出版物是現代化出版的產物,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因此,出版社發展中應以數字化為紐帶,改革出版流程、傳播方式、生產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利用多渠道提升出版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實體書店、虛擬書店的協調發展,吸引客戶群,拓展消費圈,構建產業動態發展模式,提高產業兼容性。另一方面,中國出版業要“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新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趨勢已十分明顯。我國出版業應正確認識當前中國出版物的局限性,豐富產品多樣性,進行產業改造與升級,完善出版業發展戰略,樹立正確文化差異觀念,不能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當中,應提升出版物文化傳播能力。從出版內容角度來講,應積極利用一些國內成功作品,為產品走向國際創造有利條件。在作品翻譯中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文化背景,成功的翻譯是國際傳播的前提⑤。需對作品翻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根據不同受眾需求和當地具體情況進行量身訂做。此外,出版結構方面,必須合理調整,根據實際市場需求,確定出版結構。應該通過對當前中國市場出版物的需求來看,大眾出版物需求量最大,積極發展大眾出版非常有必要。此外,我國出版業缺少品牌。出版企業應積極樹立品牌,營造品牌效應,通過打造自己的品牌來提升產品、企業價值,推動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應積極提升出版業內在發展動力。政府不僅要通過政策引導,為出版業持續發展、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政策環境。出版企業自身也要積極進行自我改革,制定科學可行發展戰略,改革創新運營機制,走融合發展路線,向海外并購式投資,使整個產業結構能夠邁向一個新階段,通過不同方式讓出版企業走出去,提升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將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傳播力定位企業發展的根本目標,結合自身發展特點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出版強國之路。不論是融合發展,還是走出去都是新時代出版業發展的必然,都是中國出版業進步的需求,出版企業未來規劃與發展中應正確認識這一點,做好自我規劃。
結束語
在數字出版沖擊下,傳統出版面臨改革,出版業如何發展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從出版業發展現狀來看,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這更是產業發展的需求。而“走出去”是出版業增強實力,提升水平的關鍵。因此,出版業未來發展中應做好規劃,堅持走“融合”發展與“走出去”路線。
注釋:
①倪慶華.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我國出版業轉企改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4,06(15):117-28.
②王傳臣. 數字出版業和傳統業共生模式的供應鏈建模與優化[D].北京交通大學,2013,04(18):167-168.
③劉捷. 網絡時代傳統出版業的生存困境與發展出路[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150-156.
④王麗. 論媒介融合時代我國圖書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策略[D].鄭州大學,2014,01:99.
⑤張富梅. 傳統出版業數字出版業務體系的建立與實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02(13):122-124.
[作者簡介:趙紅艷,女,1962年4月出生,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編輯學、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