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能夠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網民這個大家庭中,短短的十幾年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因為網絡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是,在人們暢游互聯網世界,受用網絡所帶來利益的同時,網絡侵權也在不斷地讓人們紛擾不安,而人們的權利在網絡中受到侵害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引發網絡侵權責任,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法律問題。
本文主要從網絡侵權行為入手淺談網絡侵權責任,以期對網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承擔方式等問題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網絡侵權;歸責原則
中圖分類號:DF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35-02
一、網絡侵權責任的前提——網絡侵權行為
(一)網絡侵權的概念
什么是網絡侵權?由于相關立法的空缺以及制度建設的不完全,網絡侵權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網絡侵權就是指發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侵權行為,也有學者認為網絡侵權是指在網絡中,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由于過錯,借助于互聯網故意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
作為一種近年來才逐漸流行起來的新型侵權方式,網絡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行為。個人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侵權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會趨于競合,兩者之間的界線也會變得愈加模糊。
(二)網絡侵權行為的特征
1.發生環境與行為主體的特定性
網絡侵權與其他傳統侵權行為最為明顯的區別就在于其發生地點特定于互聯網空間。那么何謂“網絡”?2012年11月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給出了答案。該《規定》第二條明確指出,侵權責任法中的“網絡”,是指包括以計算機、電視機、固定電話機、移動電話機等電子設備為終端的計算機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以及向公眾開放的局域網絡。
網絡侵權行為發生環境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行為主體。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網絡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者只能在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中產生。
2.侵權行為的簡易性和即時性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大型虛擬平臺,在網絡空間中實施的大部分活動都不需要現實中的個人信息,且互聯網用戶根本不需要高深的計算機理論和嫻熟的技巧,僅僅只要懂得基本操作知識就能完成毫不費力地完成各種操作。
網絡侵權的載體就是網絡,只要連上互聯網,世界各地的網民都可以訪問各類網站,隨意接受、輸送或改動各種數據,并將之廣泛傳播。毫不夸張地說,侵權人只要在家里,用鍵盤敲幾個字,用鼠標輕輕一點,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侵權行為。
3.侵權方式與受侵害對象的多樣性
與傳統的行權行為相類似,網絡侵權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文字、圖像、聲音等等,只要是能夠存在于互聯網這個平臺的數據,都有可能成為侵權的內容;網民們進行的上傳、下載、復制等操作,都會成為侵權的途徑。總而言之,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根本防不勝防。
網絡侵權方式的多樣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侵害對象的多樣性。往往發表一段帶有侮辱性的文字,可能會侵犯他人的名譽權;下載一部盜版電影、盜版游戲或盜版電子書,則會侵犯他人的版權;私自傳播他人的私密照片,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非法盜取他人游戲賬號則會侵犯到他人的財產權。諸如此類,簡直無孔不入,難以防范。
4.損害后果與責任認定的不確定性
網絡侵權行為所針對的大多都是非物質形態的民事權益,且往往會造成受侵害人一定程度的精神損害,難以用金錢加以衡量。同時,由于事發環境為網絡,對于實施人數、所擴散的范圍、造成的影響等問題的認定均有很大的難度。
由于責任相關主體眾多,在同一侵權事實中大致可分為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而前者又可分為始作俑者和傳播者,后者又可分為網絡服務商和網絡搜索引擎,由誰承擔,承擔多少,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且在追究過程中,具體事實難以查清、責任承擔者之間常常相互推諉等因素,極大增加了責任認定的困難。
二、網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及責任承擔方式
(一)網絡侵權責任的過錯責任原則
關于網絡侵權責任到底應該適用哪種歸責原則,學界中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不過主流觀點偏向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且根據我國關于網絡侵權責任的現有立法也已確認過錯原則作為其歸責原則,如《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了網絡侵權行為的自己責任原則,即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由于自己的過錯造成了他人的損害,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以下是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闡述。
1.我國現行民法歸責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
我國現行《民法通則》確立了“過錯原則為主,無過錯原則為輔”的責任體系,并且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必須符合法律明確規定的特殊情形,如環境污染、工業災害、高度危險作業等為適應社會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國目前的立法并未對網絡侵權責任問題作出特殊規定,且就目前的網絡侵權問題來看,互聯網本身并不具有造成人身或財產嚴重損害的危險性,顯然沒有必要將其特殊化。
2.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有利于利益平衡
網絡侵權責任的承擔并不僅僅是為了懲罰某種侵權行為,更是為了規范上網行為,塑造良好的互聯網氛圍。假若使用嚴格責任原則,錦衣所造成的損害這一客觀事實為依據而不對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完全不予考慮,那么必然會使網絡服務提供者背負過于嚴苛的注意義務,卻大大減輕了相對人的責任。現在的互聯網相關運營機制尚不完善,如果毫無過錯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要為受害人自身的過錯買單,那網絡服務提供者將會陷入徹底的被動境地而人人自危,以至于嚴重阻礙互聯網產業的平穩將抗發展。因此,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雙方為自己的過錯負責,更有利于維護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加害方和受害方地位的平等,實現利益平衡。
(二)網絡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
我國目前立法未對網絡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作出特殊的規定,因此依舊適用《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關于承擔侵權責任方式的一般規定。而對于網絡侵權這一相對特殊的侵權行為而言,承擔其侵權責任的主要方式一般有停止侵害并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恢復名譽這四種。
1. 停止侵害并恢復原狀
停止侵害,是指侵權人停止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恢復原狀,是指權利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將被侵害之事物恢復到未受侵害時的狀態。在網絡侵權中,可以理解為受害人要求行為實施人將發布的侵權的內容,諸如文字、圖片等信息加以刪除,使網絡環境得以恢復到未受侵害時的狀態。
2. 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使侵權人賠償被侵權人因民事權益被侵害所受到的責任形式。在網絡侵權損害賠償主要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前者適用于網絡財產性侵權特別是網絡虛擬財產的損害,而后者主要涉及網絡中侵權人對受害人人格尊嚴和名譽權的侵害。兩者分別由《侵權責任法》第十九條和第二十二條加以明確。
3. 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以一定方式向受害人表示認錯、道歉。與傳統侵權責任的承擔類似,賠禮道歉常用于如名譽權、姓名權的侵害等這些對他人精神造成傷害的侵權行為。不過相對于賠償精神損失,賠禮道歉主要被用于承擔侵害程度較輕的人格權侵權責任。
4.消除影響并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主要適用于精神性人格權被侵害的場合,要求侵權人消除其侵權行為給被侵權人造成的不良影響,恢復其原有的名譽,通常表現為在網絡媒體上發布澄清事實的說明,在網絡侵權以及其他傳統的侵權責任承擔中經常與賠償損失和賠禮道歉合并適用。
參考文獻:
[1]王利民.論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J].法學評論,1983.
[2]張新寶,任鴻雁.互聯網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解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
[3]李文琦.網絡侵權責任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