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
摘要“教師口語”課程是諸多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的必修技能課程,本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職業口語能力,為走上基礎教育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傳統教學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缺陷,對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轉換思路,對“教師口語”課程進行改革,尋求更加科學的教學設計,以提升教學質量,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合格的師范生。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教師口語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46
“教師口語”在開設之初被定位為技能性理實一體化課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理論講授仍然占據較重的比例,存在對學生實踐練習進行指導的環節相對薄弱甚至欠缺,直接導致學生職業能力開發力度欠佳的現狀。筆者在《四川省高職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現狀分析》一文中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找出教師口語課程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方面都存在較大缺陷,對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都有較大負面影響。為提升高職院校師范類學生職業口語能力,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初等教育工作者,結合現狀分析進行教學探討,從注重實踐練習、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角度轉換思路,對教師口語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尋求更加合理的課程設置
教師口語課程在課時設置方面存在較大缺陷。以四川省示范高職院校——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瀘職院)為例,從教學時數看,瀘職院“教師口語”開設24學時,分12周一學期上完。這與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教師口語課程標準》規定差距較大。《標準》規定“師范專科不得少于72學時。”基于此標準,對課程設置做出以下調整:第一,把課時調整為32課時,普通話作為獨立課程單獨開設,課時為24學時。這樣的課時安排,為指導學生練習留下更大的空間;第二,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課時。調整前理論講授與實踐的學時比例為2:1。這樣的安排,理論講解無法具體深入,技能訓練也只能部分選擇進行,既無法實現理論知識講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也不能達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目標,教學效果堪憂。調整后的理論講授與實踐的學時設置比例為1:2,在保證核心知識講解的基礎上加大實踐練習的課時數。與此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課外實踐練習的安排和指導,將課內外實踐練習緊密結合,既可最大限度拓展學生實踐練習的時間和空間,也能夠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練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促進學生自主式學習的教學理念。
2整合教學內容,積極推進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在推進教學改革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高職院校教。高職院校是近幾十年迅速興起的生力軍,大部分教材沿用本、專科同類學科教材,然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畢竟與一般本、專科學校有所區別,因此必須進行教材建設,編寫適合高職院校教學培養的教材,即理實一體化、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注重對實踐進行指導的教材。瀘職院“教師口語”教學團隊意識到教材編寫的重要性,根據專業要求,結合職業院校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以應用性及能力性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主線和重點,知識性教學內容以“必需”為標準積極編寫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材。在內容選擇上,“應用性”重于“知識性”,在編排體例上,從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以職業能力訓練為主線,把教學內容編為七個訓練模塊,分別為誦讀訓練、態勢語訓練、思維訓練、講故事訓練、教學口語訓練、教育口語訓練、教師交際口語訓練,難度由易至難,循序漸進,訓練思路更加清晰合理。每個模塊設定訓練總體目標、訓練內容、確定考核內容、明確訓練過程。訓練過程分為七個環節:確定具體項目訓練目標、介紹與訓練相關的必備知識、訓練示例、訓練點撥、訓練實施、訓練總結、課后訓練。這樣的訓練設計緊密圍繞項目進行,教師指導針對性更強,學生學習目的性更強。
3師資隊伍建設
瀘職院語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能夠勝任九年制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文科)教學的復合技能型教師、教育行政工作者”。這對教師口語課程任教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深入中小學的教學和教育、熟悉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路和改革進程,才能對學生的教學實踐指導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才能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貢獻學科力量。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基礎教育學校進行各種類型的調研,了解、熟悉基礎教育現狀。團隊教師在課時量較大的情況下,堅持每年到小學隨班聽課兩周以上;每年對實習學生進行巡查,與學生所在實習學校的領導和指導教師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優勢和缺陷,對以后的教學起到指導作用;第三,到基礎教育學校進行頂崗鍛煉,隨班聽課,參加教研活動,全面深入了解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路和改革進程,了解00后以及獨生子女政策放寬后小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特點的變化,了解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4革新教學方式
職業院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對學生的培養應當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升。傳統的講授一訓練一總結的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技能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尋求更加有效的提升學生技能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嘗試,探尋出了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即自主式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自主即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例如選擇訓練子項目、訓練時間、團隊成員以及在PK訓練中的一系列自主選擇權。理實一體化即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理論為實踐打基礎、實踐對理論進行鞏固強化的良性循環。具體體現為把教學訓練內容模塊化,每個模塊下設置多個子項目,盡可能囊括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所需要的必備能力。在進行每個項目訓練時,首先向學生講解每個模塊(項目)考核的要點、訓練目標及訓練要求、評價標準等,學生在課后分小組開展訓練。小組成員可以在課前練習階段對照考核要點和要求進行評價并指出改進意見,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考核、展示,并在訓練結束后進行小組總結,填寫總結報告。在此過程中,PK模式的引入,較大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謂PK模式,是讓學生課前做好練習準備,課堂上隨機抽簽決定PK小組,兩組成員進行PK對抗,由各小組選派的評委共同評分確定勝負,勝利小組所有成員獲得較高的起評分,失敗小組所有成員獲得較低的起評分,由小組長根據課外訓練準備、課堂練習情況等綜合因素確定小組成員單項考核最終得分。通過創設競爭機制,讓所有小組成員都有較強危機意識。這種競爭性、對抗性環境的營造對課外練習的質量能夠起到較好的保障作用。
5重新設計考核方式與考核方案
傳統的期末考核占主導地位的考核方式形式單一,不能對學生學習和訓練的全過程進行調控。因此在重新設計考核方案時把一次性、終結性、知識性考核轉化成技能考核和過程考核,并在考核、評價、驗收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自主評價成績占總成績的50%以上。改革后的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的比例為七比三。平時考核的主要來源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為出勤率,第二部分為平時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最重要的第三部分來源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七個模塊分小組進行練習的平均成績。小組練習的成績由兩種方式確定:一種是由各小組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平均成績為基準分,由各小組長根據小組成員準備和練習的具體情況在規定的范圍內打分,小組成員練習態度、練習質量不同,分數不同。第二種是采取PK形式小組之間兩兩對抗,由各小組評委確定勝負,獲勝的一方高分起評,分數較低的一方低分起評,小組成員的分數同樣由小組長根據組員的準備和練習情況在規定范圍內確定。這種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過程的考核,能夠基本囊括學生整學期的實踐訓練。
6組織技能競賽與教學相結合
積極探索“賽教結合、寓教于賽、以賽促改”的教學模式,把職業技能競賽與項目化教學改革有機結合,實現教學與競賽一體化,借鑒技能競賽建立全局式實訓課程體系。學期課程結束或者相關項目訓練結束后,組織學科技能競賽,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進一步全面檢驗學生項目或學期學習情況、鞏固技能,為優秀學生專業技能的進一步提升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技能競賽分初賽和決賽兩個環節,初賽所有同學全員參與,選拔優秀學生參加決賽。決賽讓部分本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觀摩學習,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練習提供方向和標準。與此同時,通過競賽可以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在競賽過程中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以后對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打好基礎,促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細化,實現以賽促學、以賽助教。
綜上所述,教師口語是培養學生職業口語能力的重要課程,對培養合格的師范生有著基礎性作用。現有課程教學模式陳舊且欠科學,不能達到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因此應當不斷革新思維,尋求更加科學的教學模式。筆者針對教師口語課程存在的問題找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能力培養質量,為達到學科教學目標、培養合格的師范生貢獻學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