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父母缺席,家庭社會化減小,學校教育功能不足的情況下,同輩群體作為留守兒童社交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功能不斷強化,對留守兒童的價值觀、行為和情感等多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負面影響也值得重視。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進行思想上的疏導和教育意義重大,改善留守兒童成長的環境值得探討。
關鍵詞:同輩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2011年制定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意識和責任”,說明了加強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伴隨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留守兒童也將長期存在,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對于其成長的影響也將是一項重要的學界研究的重要問題,值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學者的深入探討。
1 農村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概述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周歲)。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兒童無法獲得正常的家庭生活的照料與關懷,帶來安全、心理、教育等各種隱患。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是在有著共同經歷、共同情感、共同愛好、共同觀點或共同心理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關系親密的群體。同輩群體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機構。
針對留守兒童及其與同輩群體之間關系的問題,國內已有一些研究,張芳認為,留守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同輩群體成員的不良行為、 不良的同輩群體關系均可能引起兒童的社會化問題。楊世箐和李學林則指出,留守兒童在同輩群體中的社會化,一方面可以培養其獨立意識,但另一方面則帶有讓人憂心的盲目性和無秩序性的特點。本文旨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的特點,并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闡述,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
2 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特點
農村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既與一般青少年同輩群體有相似之處,又有其獨特的特點。
第一,從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形成上看,它與一般同輩群體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其不同點。共同之處在于,處于身心發育的快速階段的青少年都有著相似的愛好、經歷和追求,因此容易結合在一起而形成同輩群體。其獨特之處在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幾乎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有著高度相似的生活境遇、家庭環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比較相似的問題。
第二,從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關系來看,內部沒有明確的章程、規范,成員不固定,組織關系松散。因為成績落后、表現不佳留守兒童而受到同學、教師、父母和親人的輕視和批評的留守兒童,他們通常會在同輩群體中尋找情感的寄托,這也是維系同輩群體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中,成員地位也有一定的差異,膽大、具有號召力的留守兒童會逐漸成群體的核心,發揮更大的作用,對其他人產生更大的影響。
第三,從同輩群體成員的交往時間和頻率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交往時間長、頻率高。在城鎮兒童中,由于課外時間安排緊湊及家庭的陪伴等原因,其與同輩群體的交往時間呈現減少的趨勢。相反,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同輩群體成員交往時間相對頻繁。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工作,對他們的監管較少,選擇與同輩群體交往的自由權大。另一方面是,來自家長、教師的期望使之承受較大的學習壓力,他們需要向同輩群體尋求一定的幫助。
3 同輩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
(一)同輩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價值觀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的增強,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就顯得更加密切和頻繁。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而長期無法得到父母正確及時的引導,其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到同輩群體內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如一方面,一旦“讀書無用”這樣的觀念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傳播,就極易出現學習消極的問題。并且,這種影響將不止體現在留守兒童學習成長期間,也將對其整體人生規劃和價值認知產生深遠影響。
但在另一方面,在多數的農村地區,學生及其家長仍然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希望通過知識、能力的競爭實現向上流動,改變或提高自身所在的經濟環境、社會地位。為此,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基于一致的目標追求,往往更會在學習上給予相互間的幫助。并且,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惑和難題時,也會向同輩群體尋求幫助。可見,同輩群體對于農村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同輩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的影響
作為留守兒童交往最多的群體,同輩群體成員和留守兒童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接觸最為頻繁,最易成為兒童觀察和模仿的對象。通常情況下,為了更好地融入同輩群體,被這個群體所認同和接納,就要遵循多數成員所認同的不成文的規則,以與他人保持基本融合的狀態。相反,如果挑戰同輩群體間無形的規則,或者在同輩群體中不能和他人保持行為上的基本相似,通常會遭遇同輩群體的排斥,甚至可能招致對留守兒童身心的傷害。
但如果能在同輩群體中形成一股積極向上的氛圍,制定和追求正確的目標,這種集體學習生活的形式能更有力地激勵兒童學習成長,這也是同輩群體的積極作用和價值所在。可見,在行為舉止方面,留守兒童出于各種原因很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并傾向于與群體成員行為保持一致。這種因同輩群體的影響效應而產生的行為一致性對兒童人格的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群體間共同目標的價值是決定行為方式影響好壞的關鍵。
(三)同輩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的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年幼開始便與父母的長期分離,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護,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情感變得敏感、脆弱。長此以往,極易出現性格內向、孤僻、封閉,還有可能形成憤世嫉俗的情緒。而這些由于缺乏感情依靠的異常現象在與同輩群體的交往活動中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彼此間內心情感的傾訴使之從同輩群體那里得到了非常多的理解與情感支持,滿足兒童交往的需要、成長的需要,促進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但是,同輩群體間的感情聯系也是群體性沖突和矛盾的源頭,緊密的群體關系極有可能帶來集體性的暴力沖突事件,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受他人鼓動,很有可能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對他人進行身心的攻擊行為。發揮積極的情感支持,避免情感沖動及其暴力沖突是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另一重要課題。
4 結語
在留守兒童家庭、學校社會化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同輩群體出現社會化功能上升,對留守兒童社會化有積極作用,也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同輩群體的正面影響,合理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彌補家庭、學校的功能不足。為此,需要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的各方力量,加強對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引導和規范,使留守兒童與所有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實現正常社會化,為其將來的社會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8/08/c_121830087.htm.
[2]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段成榮,呂利丹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03).
[4]張芳,王祎.缺位、補位與留守兒童社會化[J].市場篇,2006,(05).
[5]楊世箐,李學林.試析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J].中外企業家,2007,(07).
作者簡介
邱璐(1991-),女,江西上饒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社會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網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