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中華 洪亞平
摘 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是立足學校、服務學校的一種培訓,是輔導員隊伍培訓的一個有效途徑。構建輔導員校本培訓模式,有利于提高輔導員培訓質量。
關鍵詞:輔導員;培訓體系;構建
本項目是江西省教育廳黨建課題《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XGXDJKT GH-201576)階段性成果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輔導員隊伍建設滯后所產生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這已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視。
1 高校輔導員培訓模式的含義
模式是一個古老而現代的話題,它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操作問題。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論指導下的、在一定環境中開展某種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培訓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培訓過程的結構、程序和培訓活動的方式方法、手段等各種因素進行優化組合及最佳設計所形成的相對穩定又系統化、簡易化的培訓范型。培訓模式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它著重于實際工作需要及培訓對象自身發展要求,著重于專門性的素質訓練,著重于培訓的實效性,是為人們的素質提高或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教育培訓。
2 高校輔導員培訓模式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發生在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憑自己的“經驗”進行“意義建構”;強調學習者的建構是多元化的,個體的情感,社會性相互作用的“對話”、“合作”、“人際互動”等對建構有影響。輔導員無疑只有在學校工作實踐這樣的“真實性學習”中方能獲得更好地成長。 新近興起的“教師專業化”運動,對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能力等關系到教師專業發展的各方面都給予了關注,如教師的敬業精神、負責任的態度以及信念結構等。但離開了學校的具體任務和實踐中的具體體驗,它的“生成”就像紙上談兵。新老輔導員的比較表明,輔導員的知識不僅是量與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輔導員所需要的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和背景性知識,只有在具體的學校教育實踐中才能真正整合;輔導員的能力形成和動態發展高度依賴于教育活動中的經驗“類化”;輔導員解決問題的“范型激活”,是情境、問題和使用方法之間關系的整體……而目前提出的促進輔導員專業發展策略,如實踐反思、行動研究等等,都只能在學校層面上展開。
3 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模式探析
以人為本原則。輔導員是培訓的主體,輔導員培訓的中心是輔導員的職業和個人發展需要。因此,培訓中要充分尊重輔導員需要、意見和權利,為輔導員個體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改善以及個體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需要服務,通過輔導員態度、知識、技能的提高和改善來促進學校工作的改善。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輔導員培訓的目的在于通過培訓讓輔導員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能夠幫助輔導員勝任崗位要求,達到增強輔導員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標。這就要求培訓既講授一般原理和專業知識、技能,提高受訓者的理論水平和認識能力,還要幫助解決輔導員實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實際問題。民主性和開放性原則。輔導員校本培訓是成人教育,它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要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社會,它是在開放的系統里進行的,培訓教師和學員、學員和學員之間可以在這個系統中,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和途徑,如討論、交流、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課題研究等進行學習,使培訓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貼近實際易于接受。
總之,校本培訓是高校輔導員培訓的一種重要形式,它立足于學校、服務學校和輔導員的發展,培訓針對性強,是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是保證學校和輔導員隊伍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培訓方式。對校本培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將能有效地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貫徹《規定》落實政策切實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好[J].中國高等教育,2006(17)
[2]王洪才.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6):74
[3]夏惠賢.深化與使命——對多元智力的認識[J].全球教育展望,200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