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仿
摘 要:近年來,由于文化生態環境不斷改變,現代人逐漸被先進科技文化或是外來文化所吸引,而忽視了本土一些非物質類文化傳承。許多非物質文化都面臨即將消失的危險。基于此,本文將以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切入點,調查其傳承情況,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關鍵詞:名俗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不僅是因為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還因其在演變過程中吸收和融入了許多外族文化。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每枝花都有其獨特綻放姿態,正如每個少數民族在其特定民族節日中都會舉辦傳統風俗活動。而舞蹈基本上是每個民族風俗傳統活動中都有的節目。這些舞蹈也對當地民俗文化研究有很重要意義。
1 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價值性
民俗舞蹈與現代舞蹈不同,它的靈感來源大多不是因為一段音樂,而是老一輩藝術家在欣賞清風明月時,從自然變化中領悟出來的。在學習過程中,也要求學習者親近大自然,將情感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才能將舞蹈的靈魂展現出來。從民俗舞蹈中也能折射出,當地少數民族對自然崇敬或是宗教信仰,這對于研究當地民俗文化研究很有幫助。
而且一些民俗舞蹈,并不是當地達官貴人所發明,往往由當地一些能歌善舞的勞動人民所創造。這些舞蹈在當時就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具有一種通俗性,流傳到現在還能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看到其影子,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
(二)傳承性
民俗活動中的舞蹈項目也如歷史般源遠流長,早在《離騷》中就有關于楚地祭祀文化中舞蹈的記載。而舞蹈薛學習過程中,不能單靠文字記錄學習,必須有老師帶著學生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而舞蹈主題,舞蹈服飾,舞蹈音樂都會隨著舞蹈一起被流傳下來,故具有較強傳承性。
(三)活態性
由于舞蹈傳承特點較為靈活,隨著學習者感悟不同,時代變遷甚至是歷史事件都會對舞蹈形態產生很大影響。舞蹈在流傳過程中,自身也不斷被改變不斷創新,因此具有很強活態性,也需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投入大量精力[2]。
2 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傳承現狀
我國雖然擁有眾多民族,因此擁有大量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些遺產傳承現狀卻不樂觀。以甘肅省肅北地區東鄉族哈茲舞的傳承情況調查數據為例:知道舞蹈人數較多但大多都只會簡單動作,而真正能完整表演人僅占43%,而能教授別人的人數僅占26%,知道舞蹈變異情況占21%,而且這些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詢問當地政府,也并沒對該地舞蹈進行保護措施,也并沒頒布相關政策扶持當地舞蹈傳承。
這些調查結果都表現出來,當地居民對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程度低,保護意識較弱;而當地政府同樣重視程度不足,不能活化當地民俗舞蹈,并進行傳承與保護[3]。
(二)造成現狀原因分析
第一、當地政府保護力度不夠。據了解很多人數較少少數民族,在民俗舞蹈傳承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當地政府不僅沒有為其設立專門學習機構,也沒為其制定保護法規,及傳承人員福利保障制度。
第二、當地居民保護意識薄弱。首先由于民俗舞蹈大多根據民俗活動產生,所以形式多樣,數量豐富,要將這些舞蹈全都保存下來已經不易,其次舞蹈學習,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與體力,而民俗舞蹈者也不能靠此安家利命,故很多人都在傳承過程中放棄學習。
3 對于提高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議
(一)通過開展旅游業務活化非遺傳承
當地政府可以通過開展旅游業務,建立民俗風情園,在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開發同時也起到了保護作用。將民俗舞蹈引入旅游業首先具有審美價值,如前所述民俗舞蹈由古傳今,本身具有極高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其次觀看民俗舞蹈,了解民族特色也有助于游客了解當地文化,感受歷史,因此將其引入具有文化價值;第三,通過表演民俗舞蹈而吸引大量游客,為當地政府與民俗舞蹈傳承者都會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又具有經濟價值[4]。
(二)建立數字化民俗文化保護庫
當地政府應廣泛采集,當地民俗資料,將數字化與非遺保護聯系起來,建立當地民俗資料數據庫。當中不僅要對一些舞蹈由來及演變過程做出介紹,還應搜集大量文獻資料和相關音樂演變,服飾變遷作為補充,方便學習者查閱。盡量為每種舞蹈做動畫演示,并請傳承者撰寫舞蹈動作指導作為電子資料補充,使一些居民在家也可以學習當地民俗舞蹈。
(三)為傳承者建立福利保障制度
當地政府可以為當地少數民族建立民俗舞蹈學校,并聘請一些老一輩傳承者作為教師,指導學習。對民俗舞蹈學校和教師給予器材補給和經濟補助,以此鼓勵當地居民學習民俗舞蹈。并舉辦民俗舞蹈大賽,調動當地居民學習積極性,參賽者可以依據自身條件,選演民俗舞蹈,或是將民俗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創造新舞蹈。這些都在對民俗舞蹈進行保護同時,又豐富了其文化內涵,提高了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性。
4 總結
民俗文化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而占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舞蹈也應得到相對程度的重視與保護。通過提高當地政府與人民兩方面保護意識,采取開展旅游業;建立當地民俗舞蹈數據資料庫和建立民俗舞蹈學習館的保護手段。不僅提高傳承者福利保障,還能吸引許多外族人學習民俗舞蹈,有利于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保護。
參考文獻
[1]阮永明. 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評價與保護性旅游利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劉明閣. 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 江漢論壇,2012,10:119-125.
[3]馬琳,黃洋. 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研究[J]. 藝術研究,2016,02:178-179.
[4]劉敬東,王群,曹煥男,王欣. 對河北省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研究[J]. 經營管理者,2015,09: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