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事關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但是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依然嚴重滯后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列入我國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日漸突顯,已成為我國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
關鍵詞:新時期;生態文明;十三五規劃;意義;途徑
1 生態文明的涵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煩死,是人類文明形態和生態發展理念和道理的重大進步[1]。2015年10月下旬召開了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明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和綱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三五規劃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我國五年規劃,第一次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并且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義。
2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和創新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構成的一部分;離開自然界人也就無法生存,人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存[2]。馬克思的論述揭示了人類的行為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出發點是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以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社會有序、生活幸福和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是緩解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的必然之舉
當今世界,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各國在發展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難以持久的,而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基于此的理性選擇。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和毀滅;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3.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起到高效集約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非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會低效粗放利用自然資源,加劇人與自然的對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測量儀和助推器,也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和有效途徑。
3 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和建議
1.增強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和自然關系的危機。公民生態意識的缺乏,是現代生態危機的深層次根源。當前國家層面在大力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這需要在不斷培育公民生態意識的基礎上進行。公民生態意識是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生態意識是公民從人和自然關系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觀念,是公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自然共存的自我意識。
2.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我們應當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制造業綠色發展,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此外,要大力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綠色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將綠色化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3.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自然是人類之母,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清潔的水、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豐富的礦物質,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日益迫切[5]。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有序地實現休養生息。加強森林保護,將天然林資源保護范圍擴大到全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范圍,加快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
4.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是節約資源,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作出了具體部署,指明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主要方向,確定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基本領域,并且提出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重點工作。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5.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觀念、行為和制度的結合,需要通過科學的理念來指引制度的設計,通過制度的規范和行為的引導來構成一個有效的、完整的體系。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2015年中央頒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重點;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十三五五年規劃當中,凸顯了黨和國家要建立長效機制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我們應當加快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6]。
此外,應當完善相關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和問責制度。健全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因地制宜,把資源消耗、利用效率、環境損害、生態保護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到考核體系,并加大生態文件建設的考核權重;積極推動考核評價機制的創新,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生態資源資產和環境保護離任審計工作,健全生態環境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問責制度,建立分檔分級的責任追究機制,從多個層次用制度來規范和引導生態文明建設。
6.完善和加強生態文明法律監督機制
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應充分考慮與現行法律和管理體制,把生態文明建設原則和規范納入憲法、民商法等法律中。加快制定和修改資源、環境的基礎法律與單行法,消除現行各單行法之間的重疊、矛盾和沖突問題。加強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強化對浪費能源資源、違法違規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的執法監察和專項督察,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建立運轉高效、協調統一的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監管體系,完成全省各級環境監察機構、監測站以及環境風險應急部門的標準化建設,積極探索建立與公安、法院、檢察院聯動執法機制。
參考文獻
[1] 201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未來10年的生態文明之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50.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107
作者簡介
楊葉卿,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