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杜林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在批判杜林錯誤思想的基礎上,構建起的一套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反杜林論》中,融合在自然界、人與自然、社會三個角度,從自然界自身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中人的觀念三個方面解讀生態思想,涉及辯證法、認識論、道德觀、真理觀、平等觀等多個方面的生態思想意蘊。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尋找依據,正確引導我國人民的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關鍵詞:《反杜林論》;生態思想;自然界;辯證法
1 《反杜林論·哲學編》生態思想探究意義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危機也日益成為全球范圍內關注的重心。地球環境被破壞, 不是由于自然生態系統自己本身的活動,而是人類構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的復合社會體系與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產物。如何尋找更好的方式克服生態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真正抵制社會危機,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理論等多方面尋找支撐采取措施。我國繼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個文明建設之一,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流化,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其中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很有探討的必要。馬克思并未明確提出生態文明,但其著作中蘊含豐富的生態思想,本文將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從自然界、人與自然、社會三個方面深入剖析《反杜林論·哲學編》中的生態思想。
2 國內外研究綜述
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研究也由此拉開序幕。西方學術界并沒有直接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而是以“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與自然”、“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 等一系列的形式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理論進行研究,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研究過程后,將之歸結到馬克思主義是否有其生態文明理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經歷了一個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由“空場”到“在世”的思想歷程。西方學派從生態學角度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生態思想進行解讀,進而將他們的生態思想發展分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三個流派的研究。
國內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90年代,近年來成為學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對生態社會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等各學派思想的介紹與研宄,以及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文本挖掘。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是否存在這一問題,國內多數學者持肯定態度,認為不存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空場”。中國學者們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從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展開了探討。
我國學者從各個角度深入研究《反杜林論·哲學編》文本,為中國社會建設尋找理論依據。周新生指出,《反杜林論》奠定了辯證的唯物自然觀的基石,確立了辯證自然觀的核心及辯證范疇的體系, 把對立統一規律視為辯證法的核心,概述了意識的起源與本質問題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陳敬泰通過對《反杜林論》“哲學編”世界的統一性、自然哲學問題、時間和空間的辯證法、運動和靜止的辯證法、生物的進化和起源、辯證法的運動規律、唯物史觀的產生等問題的論述,認為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相輔相成,沒有辯證法就沒有徹底的唯物主義。馬懷玉、李春燕比較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觀和恩格斯的科學道德觀,恩格斯科學道德觀是對道德的根源和本質的認識:道德在人類歷史上是發展變化而非永恒的;道德具有階級性,由經濟狀況決定;道德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王樹華、鄭勝宴指出, 恩格斯批判杜林錯誤的真理觀點,提出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人的思維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統一,人的認識在本質上是相對的,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毛娟認為,恩格斯通過系統考察平等觀念的歷史發展,科學地揭示了馬克思平等觀的基本思想:第一,平等觀從來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第二,在階級社會里,平等觀念是有階級性的;第三,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質是消滅階級。牟永生認為,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認為,承認必然的客觀實在性乃是自由的前提。但是,歷史進程總是受其內在規律支配的,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必然乃是自由的基礎,認識必然,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乃是自由的根本途徑。
綜上所述,國外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研究比國內開始較早、較為廣泛,而國內對于《反杜林論》的研究雖然涉及到自然觀、辯證法、道德觀、真理觀、平等觀等方面,但甚少從中挖掘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意蘊,對于《反杜林論》中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研究亟需進一步加深。
3 自然界自身規律
世界是本身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辯證存在。這種存在表現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自然界本身作為一個系統,一切運動都是普遍、聯系、發展的,其發展規律都是辯證統一的。
1.辯證主義自然觀的由來
恩格斯考察了辯證法由古代樸素辯證法到形而上學再到黑格爾的辯證法的發展規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自然界作為一個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循環運動、生生不息的,這種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正確的,但缺乏事實材料的支撐。而形而上學的辯證法太過孤立、靜止、片面,真正的自然界不可能孤立存在,必定是在某一個系統中,自然界有自身的容量,若一旦超過限度,自然界的物質并不可以自身修復。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中,“把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黑格爾的辯證法太過于唯心,但為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提供了“合理內核”。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了歷史的自然觀:“自然界是一個沿著狹小的圓圈循環運動的、永遠不變的整體”。提出了“同這種自然觀相反,現代唯物主義概括了自然科學的新近的進步”。“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經常注意產生和消失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具備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自然科學知識,從自然界錯綜復雜的變化中,找到固有規律,并用理論的形式表述出來。
2.世界模式論
恩格斯認為世界的統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不是有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這里涉及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自然本身是客觀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的構成因素;人類的精神也是主觀物質的——意識。自然界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基礎來說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物質性,這個物質性是一切存在前提,若前提不存在,其余一切都將不復存在。而人類社會帶來的精神現象,是排在第一性的物質之后,精神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物質——精神——物質,從物質的存在、完善,到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意識,再從行動上真正保護自然界。
4 人與自然關系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歸根到底意識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客觀內容是對自然界、社會及其規律的反映。人只有在認識到自然界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共存意識,才能形成人與自然間的正確反映。
1.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
杜林先驗的從原則出發來構成哲學體系,他的原則不是從外部世界得來的,而是思維的產物,是杜林頭腦中所固有的,他顛覆了思維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恩格斯指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才是正確的唯物主義觀點。人面對自然所形成的觀念,不是我們的意識先于自然,并能無限制的用以改造自然,相反,是我們的自然決定我們的意識,我們面對自然所形成的自然觀念只有在符合自然必然性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人面對的自然是按照其自身規律運動著的自然,這種運動是自然本身的規律和人的能動影響的共同作用,而我們在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所處的自然環境都是無限自然中的有限的存在,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是有限度的。
2.認識論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妄圖構建的終極真理的哲學體系,論述了人類認識過程的辯證法。杜林從終極真理構出存在的基本原則,再由此推論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恩格斯認為“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歸根到底也是自然界的產物的人腦的產物,并且是相適應的。”杜林則逃離人和自然對待思維,這樣的情況下必然導致上帝,人的認識領域從此完結。
人類認識的任務與人類認識的本性是處在相互矛盾中的,這種矛盾只能在認識的無限前進過程中不斷得到解決,人們不可能完全窮盡對自然界的認識。人類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是認識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運動過程。對自然界的行為屬于實踐,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形成思想;而將這種思想完善、綜合,用來改造世界,實現思想。
5 社會中人的觀念
認識到自然界的本性,需要求真的價值尺度,如道德觀、平等觀,真理是事物的本身面貌,而價值是人的判斷標準,二者不可等同。人應從客觀真理出發,發現自由和必然的規律,采取相應的實踐行動,因勢利導,而不違背規律,使自由與必然相吻合,從而順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1.真理觀
“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思維是無限的,認識能力對于具體的人、具體的時期來說是有限的,但在認識鏈條當中卻又是無限的。人作為主體,對自然這一客體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在這有限的認識中發現了生態的重要性,就要盡我們當前有限的能力保護我們的生態。
“但是認識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對漫長的世代系列來說是相對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趨于完善的。”思維的成果是趨于增多的,對自然界的認識由仰望——共生——忽視——重視,認識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成果也越來越多。這里也充分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通過歷史的研究,能夠更好地認識現在,預測未來的自然發展。
“對立的兩極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真理的界限并非絕對的,真理與繆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真理與繆誤屬于思維的產物,自然界的破壞有時卻是不可逆的。比如: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即使現在有提取方式,但對于它的飲用及一系列問題還未可知。由此可見,生態問題的重要性刻不容緩,轉換思維方式,發現當今環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十分急迫。
2.道德觀
恩格斯闡述了基督教的封建的道德、現代資產階級的道德、未來無產階級的道德。道德問題即價值觀問題,是曲折發展的。恩格斯認為:“一切已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是有歷史性的,在人類歷史的領域中發展變化的。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追求無產階級的道德,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種價值導向中,無私奉獻、律己助人是悄然存在的而把這種價值導向更好的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需要價值導向,更要有法的約束。觀念上層建筑的建立更加有利于思想上層建筑的實施,二者結合,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國的生態文明。
“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的生產和交換關系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觀念。”要想不被道德觀念影響,“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不存在超階級的永恒道德。道德的階級性說明消滅階級的必要性。只有消滅階級,才能成就真正人的道德。在與自然界的相處中也會更加懷有“仁愛”之心,對自己的行為體現更高的人性闡述。
3.平等觀
恩格斯論述了平等觀念由原始社會——基督教——中世紀——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變化,重點比較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關系,而這種歷史關系本身又以長期的已往的歷史為前提。”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念是為資產階級的私利服務的,背后隱藏的是對工人的剝削。而無產階級的平等觀念是消滅階級。平等觀念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的社會形態對于平等的關注點不同,并不是永恒真理,而是相對真理。所以平等觀念是縱向發展的,即使階段性由于條件限制未能達到,我們也將一直處于追尋平等的道路上。無產階級的平等觀念給予人類與自然界關系以思考,二者也是無等級差別的階級。人處于環境之中,環境給人以包容,更應該彼此平等相待。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念在一段時期內,錯誤的引導了人們的思想,對自身位置的正確認識,能夠更好的對待自然,從而追尋人與自然界更平等的關系,更加合理的互相對待。
4.自由和必然
“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自由是以承認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必然性為前提的,是對必然性的認識,自由在于正確認識必然性基礎上的實踐,是歷史的產物。自由隨著對客觀性的認識而增加,隨著科技革命,人類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認知上更加輕松、自由,實際上對物更加依賴了。對客觀必然性為前提,形成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改造,反而使人更不自由。馬克思的自由是人與人平等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實質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是相對的,只有消滅階級,從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的自由,達到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界都是不自由的,只能相對自由,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兩者會更加自由。自由包括形式與實質自由的兩方面,在這兩方面實現個人與社會的自由,從自發實現自覺。
我們應該在認識規律的情況下,順應自然規律辦事。當然,自由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代價的,就像當年美國的南北戰爭,自由不是免費的,而是爭取而來的。對必然認識的基礎上,認識自然之后,真正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存下的和諧相處。
6 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
在當今的全球環境危機下,中國生態惡化的轉變,更需到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理論指導--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尋找根源,進而尋找到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個人能夠真正從自身養成生態理念,傳揚給身邊人。國內學者在尋找理論根源之后,用來具體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十八大等的“生態文明”建設,在不斷地認識與修改中,建設成相應的制度,在依法治國的保障下,尋找到一條最適合中國的生態發展道路。社會應鼓勵生態思想,形成全民生態意識。從三個方面入手,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打開新局面,真正改善我國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
[2][美]詹姆斯·奧康納( James OConnor):《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唐正東、臧佩洪譯,[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 John B. Foster):《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和自然》 ,劉仁勝、肖鋒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廣州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馬克思恩格斯論環境》,[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5]杜秀娟:《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歷史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張首先、張俊:《繼承、批判與超越: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J].理論導刊,2011年(08)
[7]周新生 :《反杜林論》對唯物史觀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料學版)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8]馬懷玉、李春燕:論《反杜林論— 哲學編》的現代意義—淺談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道德觀及現代意義[J]. 文化研究 2009.1 (上旬刊)
[9]馬娟: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觀——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平等觀的論述 [J]. 理論新探 2008.03(下)
[10]郝淑媛:平等是和諧的基石——簡釋《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的平等觀[J].哲學研究
[11]王樹華、鄭勝宴 :《反杜林論·哲學編》的現代意義解讀——真理觀理論和現實意義 [J].《傳承》2009年第6期
作者簡介
蘇曉娟(1992—),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現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本文用于學校科技基金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