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云
摘 要 教育價值觀彰顯人的價值理想追求,對引領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在充分認知“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從職業教育的現代性、教育意義和人性論層面對職業教育價值觀進行問題反思,進而闡明當前職業價值觀中“人文—科學”、“精英—大眾”、“倫理—經濟”三種論域的嬗變歷程。據此,高職院校應從打造網絡實踐平臺、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拓展教育微載體三個方面積極構建職業教育價值觀。
關鍵詞 “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嬗變;建構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4-0074-03
從傳統教育理論看,人對于教育活動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關系在其觀念上的反映即為教育價值觀,而教育價值觀對教育目的的認識起決定作用,是關于教育問題的最基本觀點。因而,教育者對教育功能的選擇、對教育方針的制定和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必定首要考慮到教育價值觀。在“互聯網+”飛躍發展的時代里建構起與時代同行的教育價值觀,順勢而為,才能實現互聯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完美結合,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一、對“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認知
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職業教育”是讓互聯網與職業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利用網絡技術為實現工具,研究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教學資源以及網絡教學平臺,從而實現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這使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有了實現的可能。“互聯網+職業教育”可以使大信息量、跨時空、交互性和個性化學習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這是職業教育產生變革的有效條件。同時,“互聯網+職業教育”對培養學生自主、高效的學習,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合作與分享、交流與實踐,有顯著的優勢,能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管理方式轉變,學習模式轉換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有力支撐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肩負引領職業教育發展、調整教育結構的雙重使命。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的亮點之一就是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互聯網+”不僅僅限于一種鏈接工具,其實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一種哲學的詮釋,其有望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有效緩解資源配置不均,共享體驗、知識與信息。“互聯網+”模式適宜于高等職業教育,“互聯網+職業教育”也必定引領著一種新的職業價值觀的體驗與摸索。
二、“互聯網+”視域下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問題反思
(一)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失衡與現代性的分裂
教育價值觀首要體現在其價值取向上,現代教育應該有合理、完整、平衡的社會價值取向,應彰顯其文化精神的現代性和社會功利的現代性。縱觀西方教育變遷的歷史,從最初的教育轉型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教育的取向在于一方面使人們能擺脫自然、君主、上帝奴役,另一方面避免陷入商品化、技術化、組織化的牢籠。在這一逐漸走向現代性的過程中,人們一直在科學擺脫人文、經濟以及擺脫倫理制衡而走向獨霸的過程中掙扎,最終在資本主義的制衡下,社會功利的惡性膨脹也使人的教育價值取向發生了一定的偏差,達到失衡的狀態,把教育看作是以滿足現代化價值需求而獲得現代化發展的,“除了職業教育,其他教育都是浪費……科學研究都是天方夜譚……文科與生意成功毫不相干,甚至還有害。”[1]教育現代性的分裂是教育價值觀失衡的表征,在現實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現象與實質、表面與背后不協調的困境產生。教育的失衡與現代性的分裂對社會的破壞不言而喻,經濟富裕背后的貧困、科技發達背后的危機以及教育成功背后的失敗都會接踵而至。“互聯網+”的時代隱喻就是高科技,端正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現代性的凸顯,是正視當今教育價值取向的前提。
(二)職業教育的重心偏離與教育意義的缺失
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把握教育的重心,找準教育發展的合理內核。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具有兩面性的:主體性與客觀性;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選擇性與決定性;內在性與外在性。總的說來,人既可以成為目的,也可以成為手段。正因為有這些客觀存在性,在發展職業教育時有時會偏離重心,把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為人的內在心智發展服務的,而不僅僅是為人之外的事物服務的。因此,教育的價值重心不應該是工具性和手段性,而應該是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即使教育在為人之外的事物服務或把人當成工具時,也要想到這僅僅是一種手段,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本身。馬克思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2]。在我們看待教育意義本身時,應更多關注的是教育者——人的教育,不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工具與手段,不同教育意義的闡釋就偏離了教育發展的重心,尤其在職業教育發展上,更應該重視這一偏向。
(三)高職學生的思想價值取向與傳統人性的悖離
就當前高職學生而言,其價值觀表現出積極和消極層面共存的態勢。在政治價值取向上,高職學生也樂于接受政治素養的學習,更加傾向于自由、民主、和諧、文明的政治發展態勢,希望從國泰民安的社會發展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天地;在職業價值取向上,比較熱衷于自主創業發展,有很多新思維突破常規,大多數學生更加務實進取;在經濟價值取向上,希望緊跟經濟發展脈絡,謀求經濟發展,但更加注重要實惠普惠于人;在交往價值取向上,講究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與經營,同時更加注重友誼交流,懂得從交往中積累自己發展的社會資本。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在思想價值取向上是富于進步的,積極的思想中透析著鮮活的時代元素。與此同時,價值觀中的一些消極思想價值取向也在一些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他們的政治價值取向、就業求職價值取向和生命價值取向等常常帶有一些功利主義色彩,過分注重從自身出發,而忽視對國家和社會層面考慮的發展態勢。這也是社會中的實用主義對高職學生的不良影響的表現。因此,悖離人性論,一味強調實用性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偏向值得反思,引導合理的價值取向在當下也是應然之舉。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嬗變
價值觀是一種相對較為持久的信仰,它以一套有組織的心得規則所組成,以文化為核心,人們也會根據一定的價值觀來做出選擇,決定自己的行為。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推進,教育的變遷也會如影隨形。因此,伴隨著“互聯網+”的悄然崛起,教育價值觀同樣在演進著一個嬗變的歷程。
大體來說,首先,從“人文—科學”模式的轉變。最早的職業教育形態是從學徒制開始的,在早期的職業教育發展上存在著重人文、輕科學的格局,但職業教育是社會生活直接與勞動就業聯系起來的,需要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相互溝通的能力和行為方式,發展學生的能動創造和自我構造,需要一種自為、自主精神,這實質上就是一種科學的精神。特別是當前“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結合,更是一種科學真諦的再現,在教育價值觀上注重人文素養熏陶的同時,更要實現對科學精神的神往。其次,從“精英—大眾”模式的轉變。在“互聯網+”視域下,當問及何為現代化的教育時,往往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教育大眾化與教育現代化是同步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應突破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傳統思維常規,適應“互聯網+”的時代路徑,積極推進到大眾化的發展軌道上來。再次,從“倫理—經濟”模式的轉變。在我國經歷產業革命以前,教育價值觀基本上偏向以倫理為中心的,強調其政治功能。但“互聯網+職業教育”客觀要求職業教育確立經濟取向的價值觀,在現代化浪潮中,教育價值觀的嬗變實際上是現代科技革命與現代生產有機結合的產物,經濟型取向與科學型取向是密切聯系的,強調科學就不能忽略經濟型的價值觀取向。
四、“互聯網+”視域下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建構策略
(一)借助“互聯網+”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在“互聯網+”營造的教育背景下,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是當務之急。“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新興產業準入門檻不高,創業成本相對于線下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學生只要努力去做就能獲得自己的一片天地。為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高等職業教育應積極尋找“互聯網+”與創新創業的最佳結合點,打造出更多適合高職生創新創業的新模式和新領域,這是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在“互聯網+”視域下得以建構和運用的力證。
(二)高職教師應主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
在“互聯網+”全面興起的時代里,高職教師也要主動適應自身角色的轉換。《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未來職業教育要“逐步實現所有專業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支持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與應用,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教育要求的變革促使高職教師要主動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必須具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與呈現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3]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要備數據、備信息,要學習、學會信息化思維。
(三)以新形態拓展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微載體
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建構不容忽視其形成載體。當下,“微文化傳播”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互聯網+”帶來教育形態的躍進,勢必引發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因此,高職院校要以新形態拓展并豐富教育價值觀形成的微載體。文化是價值觀形成的核心,高職院校要牢牢把握校園“微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在充分運用好“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公益、微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文化傳播”形式,開展教育價值觀構建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開辟和占領“微文化傳播”陣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按照“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指導思想,強化校園“微文化傳播”的建設與引導。
參 考 文 獻
[1][美]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5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3]蔡明花.試論信息化社會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3):5-8.
Abstract In the wave of social change, “the Internet +”affects all walks of life, and it brings about subversion-impact and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lues highlight peoples ideals of education,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leading to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 is on the basis of full knowledge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In the“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s on the values issu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leve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human nature values, thus clarify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values in the “Humanities→science”,“elite→public”,“ethical→economic”three course of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It i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positively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s from creating a networking practice platform, enhanc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expanding education micro-carrier.
Key words “Internet +”;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s; evolution; construction
Author Li Shuyun, lecturer of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