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俠
[摘 要]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部分問題,如管理目標片面、管理內容缺乏系統性、管理方式缺乏科學性等方面,這些方面嚴重影響到小學班級建設上,因此應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完善小學班級建設。
[關鍵詞]小學;班級;教師;管理
從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從素質教育提出至今,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而小學生全方面發展受班級管理影響最為直接。目前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若能得到妥善的處理,會對小學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一、小學傳統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目標片面
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下,班級管理應該以學生發展觀為根本目的,而這一點卻在教學過程中被忽視。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不能被有效的激發出來。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教學,而不是學生主動去學習。面臨小學升中學的壓力,盡管如今初中不再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但是大多數班主任的教育觀已形成片面的,強調用以智力水平、學生成績來衡量學生未來發展。
2.管理內容缺乏系統性
學校運轉是以班級運轉為基礎,而學生的發展需要通過班級來實現的,所以班級管理要按照一定秩序。但目前班級管理存在著些許問題。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未能管理好班級秩序,使教學和學生素質培養未能順利進行下去。
3.管理方式缺乏科學性
班級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班級的質量和成果。據《小學班級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資料,以班主任教育懲罰、批評為主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的權威管理模式占到 59%。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一直使用這種權威的管理模式會使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等狀態,而這種權威管理下易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不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部分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二、小學班級管理問題的成因
1.應試教育的影響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學校實行以應試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把升學率作為評價一個班級管理好壞的衡量標準,把學生考試成績當做評價教師和學校的唯一標準,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一名學生的好壞以學習成績來評判,檢驗學校教育質量實質是以智育的狀況作為唯一標準。這一結果是教師關注于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而在班級管理中卻有一個誤區,這個誤區就是對學生統一性要求。統一性要求會給小學生帶來諸多問題,例如高分低能等現象。當下小學班級管理大多數都采取的是知識的灌輸,無視教師應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做指引。
2.班主任教育觀念滯后
對班級的發展而言,班主任既是班級管理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又是管理活動的指導者。再次,班主任是班級各種教育力量的協調者。班級是一個多功能集合在一起的綜合體,而課堂教學只是一部分。這個綜合體健康發展取決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要明確自己的指導作用,但大部分班主任對自己的作用有一定的誤差。班主任在班級中采取權威式教學模式,無視素質教育前提下學生地位的改變。班主任要認可班級中學生是主體,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應平等,要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是小學班主任。小學班主任因其學生具有注意力不穩定,易受外界事物影響。因此小學班主任對其教育要有耐心。小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教師應留意學生情緒的波動。例如,我在執教時一位學生,就會在每天下午留作業時哭泣、鬧脾氣,并要求家長來接他回家。在與其他任課教師的交談中,我得知他只有在留作業時會哭泣并要求家長來接他。在與其家長進行密切聯系之后,我和家長對這位不喜歡作業的小學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首先,家長在家教育其作業不是可怕的;其次,在課堂中,我將合理范圍內的作業細分為幾份,告訴每位學生誰作業做得份數最多誰就會獲得小紅花。最后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參與下,這位小學生改掉了老師一留作業就會哭泣的毛病。
三、提高小學班級管理水平的有效對策
1.加強素質教育實施效果
受小升初考試的影響,當前小學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班主任要加強素質教育的實施效果。班主任管理過程中除了提高小學生成績,還應注重其他方面的發展,對待不同的學生除了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學生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
2.班主任管理觀念轉變
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有國家政策保障、推動新課程改革等方面。而班主任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于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觀念。班主任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掌握班級管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情況不同的班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作為班主任的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家長緊密聯系,形成良性教育合力。例如,部分小學生在初入學時,不習慣小學的氛圍,經常哭泣、打鬧,這時教師不能一味的批評學生,而是耐心培養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培養過程中,使小學生快速融入到班集體中。
3.完善班級管理工作評價
班級管理工作評價多考慮教學成績而忽視了班級與班級之間水平的不同。對于班級與班級之間水平的不同應采取更為合理的評價方式,如對待成績相對較差但別的方面突出的班級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采取這種評價形式之后,教師在面對水平較差的班級時不產生厭煩,而會認真對待班級管理,從而在管理上有更多的熱情。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還有易忽略的問題,就是教師工作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傳統教育模式中以學生成績為評價基礎,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全面評價學生,這樣會提高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興趣,而不是靠外界壓迫,班主任的教學工作評價要具有針對性,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認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曼.素質教育是體育教育的根本.鄭州輕工業學院:P69—P70.
[2]韓靜.小學班級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河北大學碩士.2013.
[3]林冬桂.班級管理教育通論[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56—158.
[4]劉至遠.班級管理[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3.5—6.
[5]白云.呼市城區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