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瑋琳+甘藝平+余強國+宋小松



[摘要]目的探討泌尿科外科住院患者合并醫院感染的臨床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來我院治療的39例泌尿外科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并選取同一時期來泌尿外科住院治療未發生感染的40例患者對照分析,觀察臨床特征。結果39例院內感染患者共培養出52例病原菌。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道路感染及其他感染。患者性別與院內感染無關,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基礎疾病、留置尿管、留置時間、不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是導致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發生感染機率較高并且臨床表現復雜,要求醫護人員要對感染原因深入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從而把醫院感染機率降低。
[關鍵詞]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臨床特征;觀察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合并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細菌感染,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因感染導致的致病細菌和攜帶醫院病菌出院后受到后續細菌感染的致病群體。有學者指出,因導尿管導致的院內感染患者在0.8%~31.7%之間。患者出現感染后會給治療、康復和預后等均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及時研究泌尿外科患者容易出現醫院感染的原因、特征并且加強預防非常重要。為研究泌尿科外科住院患者合并醫院感染的臨床特征,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來我院治療的39例泌尿科患者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來我院治療的39例泌尿外科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并選取同一時期來泌尿外科住院治療未發生感染的40例患者對照分析。感染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在18~87歲之間,平均(58.8±12.5)歲。未感染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19~86歲之間,平均(58.9±12.1)歲。兩組患者主要疾病為腎絞痛、腎積水、前列腺增生、囊腫、結石、尿道結石、膀胱癌以及生殖道損傷等。
1.2醫院感染診斷指標
按照衛生部門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的相關要求確定患者有無感染跡象,主要診斷依據為患者臨床體征、癥狀和實驗室檢驗結果等。
1.3觀察指標
(1)對感染組患者的糞便、痰液、切口滲液、尿液等進行細菌培養,觀察病原菌情況。(2)觀察感染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情況及感染率。(3)兩組合并對比,觀察引發醫院感染的誘因。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病、是否留置尿管、留置時間、是否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病原菌培養結果分析
研究發現,39例院內感染患者共培養出52例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假絲酵母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其他。具體株數和構成比見表1。
2.2感染部位分析
研究發現,39例患者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道路感染,其次分別為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胃腸道感染、口腔感染及其他感染。具體例數及構成比例見表2。
2.3醫院感染因素分析
感染組與未感染組進行了合并分析發現,患者性別與院內感染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基礎疾病、留置尿管、留置時間、是否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是導致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醫院感染會對患者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醫院感染的預防方案已經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以及完善,但是因泌尿外科患者住院時間長、手術創傷性大等原因,導致醫院感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隨著患者年齡增加,各臟器器官會不斷衰退并且免疫力逐漸降低,加上患者有多種基礎疾病、受手術時間等影響,導致泌尿外科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極易出現院內感染。
本研究發現,52例病原菌中最常見的即為大腸埃希桿菌,占34.6%,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6.9%)、白色假絲酵母菌(17.3%)、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3.5%)、其他(7.7%)。通過研究發現,導致泌尿外科院內感染的病原菌均為內源性感染,主要原因為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免疫力較低。
39例患者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道感染(35.9%),主要原因是因患者治療期間多留置尿管,并且經研究發現,尿管留置時間越長患者出現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就越高。其次分別為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胃腸道感染、口腔感染及其他感染。基于此現象,要求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要對患者加強抗生素藥物的使用并且密切觀察臨床體征和癥狀,從而預防院內感染現象。
研究發現,患者性別與院內感染無關,無統計意義(P>0.05)。而年齡、基礎疾病、留置尿管、留置時間、是否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是導致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有關學者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當前隨著醫院護理技術、護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健康意識的加強,大部分醫院在控制和預防泌尿外科感染上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因為泌尿外科患者大部分為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長、治療療程長等原因,導致院內感染機率仍然處于居高不下的趨勢。這不僅會將護理難度和臨床治療的難度增加,還會給患者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有學者經研究發現,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身體體質會處于應激狀態,機體內的能量消耗較大,代謝紊亂性和抵抗力均有一定差異,更容易使患者出現細菌或者真菌感染。因此,在臨床治療及護理中要把泌尿外科患者作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在臨床護理中要做好以下護理工作:(1)改善病房內環境,保證衛生清潔以及室內通風,對相關衛生用品及器具實施消毒工作,降低因醫護人員雙手介導導致的交叉感染,對護理人員的雙手衛生進行嚴格規定。(2)對護理人員加強干預,增強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的無菌觀念并對醫務人員定期進行技能培訓,保證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對患者嚴謹、慎重,對醫院內的各項感染控制制度嚴格落實,最大限度的避免侵入性操作。(3)患者術后在導尿期期間為防止尿道口細菌繁殖,要對患者的尿道外口及時消毒處理,并且要把消毒范圍控制在尿管的1cm長度。(4)對院內產生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首先要降低口咽部真菌或者病原菌定植,針對全麻手術患者、老年患者等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術前要對患者做好相應的口腔護理工作,加強舌下清潔以及咽部清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且排除相應的隱患,此外在護理工作中還要預防外源性感染現象。(5)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要按照病情需要對患者飲食加強護理干預,把患者身體抵抗能力有效提高;同時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還要嚴格按照醫囑要求和抗菌藥物說明對患者適當的實施藥物治療,在用藥治療后要隨時觀察患者用藥治療后的反應,如有任何不良反應則要及時對癥處理并且告知臨床醫師。(6)對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要每間隔1~3h對其進行拍背、翻身,指導患者科學咳痰;對患者引流管、尿管、造瘺管等加強護理,嚴格預防侵入性感染。(7)維持患者機體內部環境穩定,對微生物學各項指標加強檢測,按照檢測結果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發生感染機率較高并且起因復雜,要求醫護人員要對感染原因深入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從而把醫院感染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