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龍余
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將美術學習分成四個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在美術教育鄉土化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本的相關課時組織學生針對性參加校外美術活動,加強四個課型的學習。
一、巧用“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在這一學習領域,美術教師應充分考慮將當地城市和周邊農村的文化建筑、園林、民宅等作為教學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以生態游、寫生等方式,到以上地方實地考察、寫生,品味家鄉古建筑基石紋樣上線條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風景、風情,初步掌握風景畫的構圖技巧,同時學會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創作描繪家鄉風景的作品;培養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巧用“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學生游覽高郵湖、蝶園廣場、人民公園等地時,可以讓他們觀察野外各種花卉,發揮想象,設計創作花卉圖案,運用在服飾、刺銹、編織等生活領域的各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局限于編寫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把地方文化資源合理地、有機地結合進自己的教學,作為教學內容必要的擴展、延伸和補充。家鄉高郵地處淮河下游,高郵湖畔,是中國最大的羽絨服裝生產基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家鄉獨有的服裝產業基地,把它與美術教材中的《服裝設計》一課相結合,一方面通過欣賞古今服飾,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通過為家鄉設計品牌服裝制作,培養學生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高郵素有“全國集郵之鄉”的美稱。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家鄉的郵文化資源進行校本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一方面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集郵的有關知識,增強學生愛家鄉的熱情;另一方面又可讓學生動手設計家鄉風光的郵票、明信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使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參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形成。
三、巧用“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在這一領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拍攝錄像、搜集照片和整理人文景觀中的鄉土美術資料,通過放映幻燈錄像、展示圖片、介紹文字資料等方式,讓學生認識當地的鄉土美術文化資源,欣賞鄉土美術文化,感受鄉土美術文化的濃濃氣息。高郵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魚米之鄉,美景無處不在。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產——美麗的京杭大運河,還是眾多詩人倜儻論文的古文游臺;無論是充滿懷念味道、青石板錯落的南門大街,還是坐落在湖心島上的鎮國寺;無論是古老的驛站——盂城驛,還是發現石器文化的龍虬莊……美有千萬種模樣。
在教學中,我將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圖片、視頻,然后做成PPT,讓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我還讓學生課前上網搜索一些相關景點的歷史簡介,搜集當地歷史名人的生平、小故事等,增強學生的美術人文底蘊。另外,我們還可組織學生對每次游覽活動中所看到的美術作品、事件和活動進行評述,激發學生對來自身邊的“美術現象”進行評論的熱情。
四、巧用“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1)開展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研究美術資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開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綜合探索活動,調查當地傳統節日的起源或傳說,根據節日的特征,用各種材料、多種形式創作和制作相關的美術作品。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某一領域的優秀文化。如在教學中,可通過對家鄉傳統的“雙黃鴨蛋節”等活動的探究,讓學生目睹節日盛況,感受節日氛圍。通過對家鄉臨澤高蹺、卸甲的布袋偶及民間的捏巧藝人、糖塑藝人等藝術作品的學習,讓學生探究民風、民俗及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熱愛鄉土文化的藝術情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開展以環境保護和社區建設為目的的綜合探索活動,調查美術在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運用及其關系,用圖文的形式記錄調查結果。如在教學中,我組織高年級學生開展以“美化校園環境”為主題的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調查校園環境,形成關注環境、關注自然的意識。在美化校園的系列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創造精神,培養實際操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創造成果。
總之,鄉土美術課程資源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資源。將鄉土文化引入學校美術教育中來,這對于鄉土文化和學校美術教育來說是一項雙贏的決策。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對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對高素質教師的培養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開發、實踐,才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不斷推進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