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努力兼具知、能、意、情等方面的綜合培養,盡力實現綜合整體效應,從而有效推進學生身心和諧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閱讀教學中的三種方法:創設情境,引趣激興;巧用評價,激活課堂;著力培養自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多閱讀,促進語言積累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將課文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動態過程。其中的轉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自主閱讀、自然感悟、自動內化,因而學生多閱讀,對促進語言積累便顯得相當重要。
二、讓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讀好書,會讀書的前擔是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我們應該鍛煉學生對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能力。其次要明確自我閱讀目標,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了限,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較多知識。必須有一個閱讀目標,即指導學生,首先了解一本書的序言后記,或雜志的目錄,了解文章的大概結構,熟悉其內容,然后篩選出自己要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前要明確這些目標,分階段逐漸完成,這樣就會擺脫閱讀是一種負擔這一心理壓力。
三、掃描式閱讀
閱讀時千萬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閱讀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應該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盡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人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快速閱讀的奧秘在于讓人腦跑在眼球前而,掌握快速閱讀的孩子每分鐘能讀200多個字,未受訓練的每分鐘只能讀八九十字。速度能求得新知識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長,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種閱讀的方式能很好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但值得說的是,這種閱讀過于膚淺,并不懂讀物更深的意蘊,要想真正去明自,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方法,快速閱讀的方法只適用于讀些不需要深刻理解的讀物。這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搜集某方而的知識等。
四、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侮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欽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撲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五、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余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余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于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志,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不妨采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周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后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總之,閱讀學習要有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閱讀,避免盲目的自學閱讀,應付式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創新,從而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