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和文化之間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翻譯過程中其實也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所以,在翻譯中涉及到的不僅是豐富的語言因素,還有多樣化的文化因素,其中歷史、風俗人情,以及宗教等方面都會對翻譯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全面發揮翻譯的語言功能。
關鍵詞:翻譯;文化因素;語言功能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要想在翻譯中將其語言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要重視起其中文化因素的處理。尤其是在國際交流不斷增加背景下,翻譯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突顯,而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廣大翻譯者也逐漸認識到了文化因素的影響力,該因素也逐漸成為了翻譯界關注、討論的焦點問題。而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全面發揮翻譯的語言功能,不論是對社會發展,還是文化交流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1.宗教信仰
對于西方文化來講,《圣經》可以說是其源頭代表,而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在美國仍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在信奉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猶太教等,由此可見宗教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而對于中國人來講,一直信奉的都是儒家學說,同時,佛教在中國也是最流行的宗教,是一種深受世俗影響的多神論,相比于英美人的那種大一統的一神論宗教理念存在較大差異。很多中國人都信仰佛教、道教,在語言表述中也常常會出現道教的“玉帝”或者是佛教中的“佛祖”,而歐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語言表述有“上帝”,所以英文表述中才常常會涉及到“My God”之類的說法。再如,在中國有句俗語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用英文進行翻譯則有兩種譯法,一種是“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另一種是“Nan porposes,God disposes”。而這兩種以法存在的差異就在于對“天”字的翻譯上。結合中國文化來講,天有著佛教、道教方面的色彩,而對于英美文化來講,“God”則有著非常濃厚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譯法主要采用了歸化法,雖然便于英美讀者的理解,但是卻不利于中國獨特文化意象的有效傳播。
天主教、基督教對英語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并在成語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如,一貧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八面玲瓏“all things to all men”等,而且大多都來自與《圣經》。而中國一直以信仰佛教為主,很多人都相信人世間的種種都由“佛主”在左右著,所以,也擁有很多預期相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佛面蛇心”等。
2.文化心理
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語言都是不同的,也擁有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而每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都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歷史文化差異主要在某些歷史典故、忌諱和喜好體現的較為明顯。如,9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則擁有者特殊的含義,往往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意義。而4這個數字由于和中文中的“死”字讀音相似,所以中國人都十分避諱。而對于西方人來講,這兩個數字只是一種符號而已,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同樣,13這個數字在西方則有著不吉祥的含義,西方人常常認為其會給自己帶來壞運氣,而在我國這個數字則沒有這種含義。而這些并非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內涵,譯者要想獲得透徹理解,就必須要對各民族的文化做出深入、全面的了解。
3.思維習慣
漢民族與英民族在思維習慣上存在著本質差異,也真是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使得英漢兩種語言對于客觀事實的反映采用的往往都是不同的表達方式。漢語中經常會涉及到贊美“東風”的文句;而英語中也擁有諸多贊美“西風”的詩篇。對于個人主義,漢語表達中往往都含有貶義,而英語卻對其極為推崇。中國青年若將老人稱之為“您老”,則充分表現了自身的尊重之意,但英國青年若對老者說“You old man”則極易令其產生憤怒的情緒。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中、西方在群體、個人間的價值觀差異。
此外,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贊揚時,經常會說“哪里、哪里”希望能夠給對方留下謙虛的印象,而英美人若在同樣的場合說No no no會引起對方極大的反感。再如,漢語中的“小綿羊、老黃牛”往往無法帶給英美人溫順聽話、任勞任怨的聯想,而英文中的bear也難以在中國人心中刻畫出“怒氣沖沖”的形象。上述這這些差異都充分說明了不同群體,在同地域文化氛圍對其民族思維方式的形成都有著重要影響。
4.地獄文化
由于受到了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中西方文化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同一現象或是面對同一事物的過程中,所表達的方式存在著不同。如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中可以看到“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在翻譯上就變成了“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the east did stand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名句中的東風在中國人觀念里很好理解,而在英國人的理解中就將其翻譯成為了寒冷的風。并將其翻譯成為了“east wind”這樣的變化也就難以凸顯出南唐后主李煜當時的心境了。且從實際上來說,中國的東風與英國中的Vernal wind中的“春風”有著一定的相同,所以如果采取科學的空間轉移就可以將東風直接翻譯成為Vernal wind這樣也就可以避免讀者在閱讀這一內容的過程中將其看作是南唐后主李煜覺得很冷的現象。另外在“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不到黃河心不死”中的“黃河”等,都是我國比較特有的景物,且在漫長發展與演變過程中,中國文化有著極為深淵的文化內涵,所以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了直譯等方法,很容易讓人產生出誤解,這樣也就難以感受到其中的深遠意義了。其次,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南面為王,北面為朝的傳統,但是在英國的文化中則剛好與我國的文化此昂飯,所以可以說,由于受到了地域與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存在著一定的不同。
二、翻譯中的語言功能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科學、網絡技術也取得不小的發展成果,而世界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是越來月頻繁,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也更加密切。隨著異族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加,由于文化差異在理解、審美方面造成的阻礙也會越來越少,目標語讀者追求的也不再是那些通順的譯文,而逐漸轉向了譯文中那些新鮮、陌生感,并對異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這也充分體現了翻譯語言功能的重要性。
那么怎樣在翻譯中有效的跨越文化差異方面的層層阻礙,也是翻譯界一直關注、討論的焦點問題,并存在著“異化”和“歸化”兩種對立的意見。前者強調的是譯文應將源語、原文作為歸宿,而后者強調的歸宿則是目標與、譯文讀者。翻譯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在實踐翻譯中,若使用歸化的方式,雖然可能會導致源語中的文化形象受到損害,但其譯文的意義卻與原文十分接近,而且擁有通俗易懂的特點,所以廣受英語讀者的認可和青睞。其中歸化過度主要是指在翻譯帶有異國風情的詞語時,應將其最大限度的保留下來,或者憑空為原文增添一些本國文化色彩。
中文中丈夫受妻子管制,英文可譯成“hen-pecked”不僅生動且更加形象,而漢語則常用諧意來進行處理,往往稱之為“氣管炎”也就是妻管嚴,也具有一定的情趣,但若是進行互譯那恐怕就只能互相遷就和犧牲。再如,中國文人常常采用“桑梓”表達自己的故鄉,而英語則采用“native place”也就是出生地的意思,漢語的桑梓擁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而英語則較為平淡。中國人都好撮合姻緣,從古至今對于媒人也都非常重視,所以,經常采用冰人、月老等不同的褒義詞來形容,給人呈現出豐富的美感。但在英語中,往往都使用“match-maker,go-between等中性詞來形容媒人,而且對于西方人來講,媒人僅是一個簡單的中間人而已。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想將這些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語,通過譯文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就必須要注重語言功能的發揮。
三、結語
總之,譯者應正確認識到文化差異是隨處存在的,要想不斷提升翻譯質量,就必須要熟悉、重視起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在實踐翻譯中,譯者既要對源語的語言系統進行準確掌握,還應對該語言的整個文化系統做出深層次的探究和了解,有效避免出現原文錯譯。同時,還要對翻譯的規律性做出深入了解,準確把握翻譯實質。此外,還應對源語文化進行積極傳播,拓展讀者的學習視野,從而確保跨文化交流的高效、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張應梅.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與語言功能[J].南平師專學報,2007,26(3):95-97.
[2] 鄒燕.不同功能文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2.
[3] 李艷.從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探討新聞英語中文化的可譯度[D].天津理工大學,2007.
[4] 鄒本勁.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評《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4,(23):后插3.
[5] 單誼.文化因素與翻譯--從跨文化角度看《紅樓夢》中習語的翻譯[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2):113-118.
作者簡介:陳嶺(1989-9-),女,漢族,北京市通州區人,本科學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現就職于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中心小學,任英語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