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濤



[摘要]目的 探討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診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10例,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55例患者采用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治療為對照組,55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為觀察組。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53.87±10.26)min、術中出血量(179.03±34.18)mL、術后住院時間(11.76±2.50)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70.15±12.43)min、(276.58±24.27)mL、(14.38±2.79)d,術后負重時間(26.72±4.15)d、骨折愈合時間(7.56±1.03)周均明顯早于對照組(38.91±5.69)d、(8.34±1.17)周,術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8.18%、Harris評分(92.37±5.14)分、治療總有效率98.1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85.45%、(81.25±3.70)分、83.64%,并發癥發生率1.82%明顯低于對照組1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均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治療效果更佳,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療效顯著、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86-04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病癥,高發于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人口壽命的不斷提高,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持續走高,嚴重影響著公眾的身體健康。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方案有多種,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目前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為了探討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本院選取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1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案,針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永濟市人民醫院就診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10例,臨床已確診,排除患有其他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5例,年齡為60~72,平均(65.1±3.8)歲,男34例,女21例。致傷原因:摔倒傷39例、交通傷16例。參考Evans分型:I型5例、Ⅱ型18例、Ⅲ型26例、Ⅳ型6例。觀察組患者55例,年齡為60~73,平均(65.5±4.0)歲,男35例,女20例。致傷原因:摔倒傷38例、交通傷17例。參考Evans分型:I型6例、Ⅱ型17例、Ⅲ型25例、Ⅳ型7例。兩組患者間基礎情況(年齡、性別、致傷原因、Evans分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行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操作如下:實施硬膜外持續麻醉,取仰臥位,選取切口時,可定位于大粗隆下10cm和大粗隆上2cm,將頂點下2.5cm作為外側進針點,將股骨頸干角定位器置入后,固定導針,用攻絲擴孔,將螺釘擰入,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操作如下:實施硬膜外持續麻醉,取平臥位,對患肢進行持續牽引,適度墊高臀部,在透視下復位骨折,選取切口時,可定位于大粗隆上5cm,顯露大粗隆頂點,將其定為進針點,在透視下置入導針,讓其達到股骨髓腔,通過導針引導,將主釘打入患者的股骨髓腔,拔除導針后,開槽皮質外側,將螺旋刀片置入,進入目標位置,順時針旋轉刀片,將其鎖定并安裝尾帽,然后安裝遠端鎖定螺釘,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1.3觀察指標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觀察指標:手術指征[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負重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周)]、術后療效『優(%)、良(%)、可(%)、差(%)、優良情況(%)、Harris評分(分)]、治療效果[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并發癥情況[內固定松動(%)、深靜脈血栓(%)、髖內翻(%)]。
1.4評定標準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Harris評分標準:從疼痛(44分)、功能(47分)、髖關節活動范圍(5分)、有無下肢畸形(4分)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1)優:90~100分。(2)良:80~89分。(3)可:70~79分。(4)差:70分以下。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1)顯效:治療后,患者髖關節屈曲度在110°~150°,無髖內翻、髖外翻等畸形愈合,骨折痊愈。(2洧效:患者髖關節屈曲度在90°~110°。(3)無效:患者髖關節屈曲度不足90°,骨折未有效愈合。(4)總有效=顯效+有效。
1.5統計學方法
SPSS17.0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指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53.87±10.26)min、術中出血量(179.03±34.18)mL、術后住院時間(11.76±2.50)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70.15±12.43)min、(276.58±24.27)mL、(14.38±2.79)d,術后負重時間(26.72±4.15)d、骨折愈合時間(7.56±1.03)周均明顯早于對照組(38.91±5.69)d、(8.34±1.17)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及髖關節Harri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8.18%、Harris評分(92.37±5.14)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85.45%、(81.25±3.7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8.18%明顯高于對照組8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82%明顯低于對照組1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身體機能的減弱,很多老年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病癥,容易發生各種跌到損傷事件,增加了各種骨折的發生風險,使得老年人成為了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高發人群。由于粗隆部血運豐富,骨折后極少不愈合,但甚易發生髖內翻,而影響到正常的髖關節功能,會明顯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臥床還會增加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保守治療較為常用,但時間長,并發癥也多,不宜作為首選。手術治療是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方法,此次研究選取了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均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方法,而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53.87±10.26)min、術中出血量(179.03±34.18)mL、術后住院時間(11.76±2.50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70.15±12.43)rain、(276.58±24.27)mL、(14.38±2.79)d,術后負重時間(26.72±4.15)d、骨折愈合時間(7.56±1.03)周均明顯早于對照組(38.91±5.69)d、(8.34±1.17)周,說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治療效果更佳,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更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治療時間,進一步縮短恢復時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觀察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8.18%、Harris評分(92.37±5.14)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85.45%、(81.25±3.70)分,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8.18%明顯高于對照組83.64%,說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可更為顯著的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臨床療效顯著。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82%明顯低于對照組12.73%,說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是安全有效的,引發的并發癥更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分析原因如下,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是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動態軸具有加壓功能,可實現較好的固定效果,利于骨折部位的固定,對斷面愈合也有良好的刺激效果。但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的手術操作對機體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大,也容易出現鋼板斷裂、螺釘松動等并發癥。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不同于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收縮操作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術中出血也少,固定效果也較為牢靠。術后髓內系統和髓外系統可處于一種相對移動的狀態,可大大減小彎矩,縮短力臂,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抗內翻能力,使用螺旋刀片可有效加緊松質骨并鎮壓骨質,同時還能增加支撐力,手術操作也較為簡單,適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
綜上所述,滑動加壓動力髖螺釘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均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的治療效果更佳,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療效顯著、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樣本量較少,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觀察時間較短,仍需要進一步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