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為 劉芬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雙動頭置換和Intertan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差異。方法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入治療的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0例,根據其選擇的治療方式分為置換組和內固定組,置換組30例患者采用雙動頭置換治療,內固定組30例患者采用Intertan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圍術期輸血量等手術相關數據差異、完全負重時間,術后1、3、12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評分)及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結果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等手術相關數據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置換組患者完全負重時間為(4.2±1.3)周,術后1個月Harris評分為(73.9±3.6)分,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2.6±4.3)分均較內固定組患者(9.8±2.5)周的完全負重時間、(53.1±3.7)分的術后1個月Harris評分及(78.8±4.1)分的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置換組患者術后隨訪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動頭置換術與Intertan內固定術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均具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但雙動頭置換術更利于患者的早期負重及髖關節功能恢復,利于患者的及早康復。
[關鍵詞]雙動頭置換;Intertan內固定;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189-03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股骨近端骨折,其好發于老年人,且以不穩定型骨折居多。有學者指出,這與老年人骨質疏松有著較大關聯,較小的外力便可導致老年人發生該部位的骨折。同時有報道指出,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由于自身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基礎疾病,臨床上若對其治療不當極易發生墜積性肺炎、血管栓塞等疾病,嚴重者可引發死亡,故采取何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顯得十分重要。此次,本研究探討分析雙動頭置換與Itertan內固定兩種治療方案在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上的臨床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入治療的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0例,所有均通過x線片、CT確診為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基礎疾病等,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評定同意后根據其選擇的手術方式分為置換組和和內固定組。置換組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65~82歲,平均(72.8±53)歲,Evans-Jensen分型中ⅢA型12例,ⅢB型11例,Ⅳ型7例;內固定組30例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66~84歲,平均(73.1±5.6)歲,Evans-Jensen分型中ⅢA型14例,ⅢB型10例,Ⅳ型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分型等一般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置換組患者采用雙動頭置換法,具體為:患者取側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利用髖關節Moore切口,充分顯露股骨頭頸、粗隆區及骨折部位,在股骨頭下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整復殘余股骨頸、大粗隆等并進行克氏針固定,接著在小轉子上方約2cm處予以再次截骨,利用磨鉆進行近端髓腔清理,然后依據髓腔大小插入適合的假體,復位,并利用c型臂機進行透視確認,位置確保合適后進行髓腔沖洗,并放置水泥塞,早期注入骨水泥,最后插入合適的無領骨水泥型加長柄,調整期球頭型號確保結合牢靠后依次縫合,放置引流管;內固定組采用Intertan內固定術治療,具體為:患者取仰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墊高臀部,行牽引閉合復位,利用c型臂機確認復位滿意后,于股骨大粗隆頂點近端行一約5cm皮膚切口,從股骨大粗隆頂點靠內位置進針,透視確認進針深度,確認滿意后擴髓近端,置入導針,再擴髓放置主釘,最后逐個放置股骨頸內螺釘并于遠端放置交鎖釘。兩組患者均在術后早期進行患肢抬高、肌肉舒縮功能鍛煉,并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以門診及電話隨訪為主。
1.3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圍術期輸血量,完全負重時間,術后1、3、12個月Harris評分及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Harris評分是從患者疼痛、功能、畸形、活動度這四方面共計總分100分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術后1年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為計數資料,行x2檢驗,余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數據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等手術相關數據,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圍術期輸血量數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負重時間及Harris評分比較
統計兩組患者的完全負重時間及術后1、3、12個月Harris評分,除術后12個月Harris評分外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隨訪情況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主要采用門診及電話隨訪的形式,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情況,其中置換組患者術后1年并發癥發生率為6.7%(2例),術后1年死亡率為10%(3例)與內固定組患者13.3%(4例)的術后1年并發癥發生率與13.3%(4例)的術后1年死亡率均無統計學意義,(x2=0.741,P=0.389;x2=0.162,P=0.688)。
3.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有研究顯示,股骨粗隆間骨折占髖骨骨折類型中的45%左右,其不穩定型約占40%,尤其好發于老年人群,有著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如何有效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降低其術后并發癥、死亡率成為了當前臨床研究的一大重要課題。
目前,治療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方式較多,包括股骨近端螺內釘、人工雙動頭置換及DHS等,其中DHS失敗率較高、且術后容易發生髖內翻,在抗旋轉、拉力螺釘切出等并發癥方面也不盡人意。髓內固定是當前治療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首選方案,而Intertan作為一種近來的新型材料,其在治療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被認為具有降低螺釘切出、主釘遠端骨折等并發癥發生率的優勢。此次,本研究便著重探討分析雙動頭置換與Intertan內固定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差異。實驗中,我們對置換組患者在保留股骨粗隆的基礎上利用骨水泥雙動頭置換治療,對內固定組患者采用Intertan內固定治療。從實驗結果來看,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圍術期輸血量也較少(P>0.05)。可見,此兩種治療方法均對患者手術創傷不大。而從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復來看,置換組患者完全負重時間為(4.2±1.3)周,術后1個月Harris評分為(73.9±3.6)分,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82.6±4.3)分均明顯優于內固定組患者(9.8±2.5)周的完全負重時間(53.1±3.7)分的術后1個月Harris評分及(78.8±4.1)分的術后3個月Harris評分(P<0.05)。可見,雙動頭置換治療有利于患者的早期髖關節功能恢復,使其能夠早期負重,下床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有報道稱,這與骨水泥雙動頭能夠給患者提供術后即刻的髖關節穩定性,使患者能夠及早下地活動有關;而Intertan內固定則因為對內固定把持力及拉力螺釘切出的擔憂,使其完全負重工時間、下地活動時間相對推后。早期負重活動、早期功能恢復鍛煉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從我們對兩組患者進行的為期1年的術后隨訪結果來看,置換組患者術后1年并發癥發生率為6.7%,與內固定組患者13.3%的術后1年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死亡率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我們選取的樣本量較小,且術后隨訪時間較短導致存在數據偏倚有關,具體結論還有待大樣本、長時間隨訪的臨床試驗考證。
綜上所述,雙動頭置換術與Intertan內固定術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均具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但雙動頭置換術更利于患者的早期負重及髖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