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韻 郭勝偉
【摘 要】當下,科學研究成果日益豐富,科研評價水平的高低,對科研成果輸出的質量影響也日益突出。德國高等院校科研水平較為發達。雖然德國尚未形成全國性的評價系統,但科研評價體系較為完善,其科研評價經驗值得學習。德國現代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的發展以不同的評價方為基點展開,其評價主要基于同行評議和量化指標。德國經驗對我國科研評價系統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科研評價;德國
【Abstract】Nowadays,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academic field.The research evaluation has played a more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Germany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high level.Although there is no national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n Germany,the system is still comprehensive and worth studying.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 was discussed,based on the different appraisers.The evalu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peer review and indicator.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is a model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evaluation;German
0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主要就體現在它的科技力量。而高校作為一個重要的科研基地,其科研成果直接反映了國家科技水平的強弱。近幾十年來,高??萍荚u價在世界各地興起,尤以工業發達地區最為突出顯著。德國作為高等院??蒲兴阶顬榘l達的國家之一,其科研評價發展值得研究與借鑒。
1 德國大學起源
1.1 現代大學之前的傳統大學
1348年,德國查爾斯四世在他的皇宮所在地(Prag),創立了布拉格大學,這所大學盡管是在德意志國王的統治范圍內所創立的,卻不是在德國本土。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德國大學應該是在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學(Ruprecht-Karls-Universit?覿t Heidelberg)。
此后,德國境內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大學,18世紀以前創立的都稱之為“中世紀大學”。18世紀以哈勒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開始了第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為19世紀現代大學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2 柏林大學——現代大學的誕生
19世紀初,德國大學第二次改革是以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創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柏林大學(Die Friedrich Wilhelms-Universitaet zu Berlin)為代表的。這是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柏林大學的成立,標志著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嶄新的開端——大學作為科研的主要陣地,也標志著德國大學的真正崛起。
2 德國高??蒲性u價的起源
科技評價活動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美國作為科技和教育強國,率先開展了一系列的科研評價活動,引得其他國家競相效仿。大學科研評價的核心定義是對大學(以及大學相關的)科研的質量、效益、相關性、活力以及效率的解釋和測量。[1]
在研究與發展(R&D)領域,較之其他兩大研究者(非大學研究機構和工業),高等教育機構占比16%,其中,大學幾乎承擔了所有的科研項目,高職院校(Fachhochschulen)承擔了一些,但數量有限。[2]因此,在本文中,主要討論大學科研評價。
德國在學術性科研發展的評價方面被認為是后來者,與美國相比晚了20多年。[3]但是德國對于政府項目影響的系統性評估卻是與其在美國的發展所同步的(自1960s起,評價活動在美國就尤為盛行)。
1970年,通過了一項內容為“政府措施必須被有效控制”(success controls)的聯邦法律。[4]這項法案盡管使得評價行業有所發展,學術界的評價依舊是缺失的。其后的20年間,依舊有大量相關的評價性研究,稱之為伴隨研究(accompanying research),因其未成體系,并不能稱之為科研評價。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高等教育與研究系統的排名也逐漸發展,在最初的階段,其關注點在整個大學的排名,近些年來,則更加側重于大學的科研活動的排名。[5]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了中后期,用德文書寫的有關評價的著作不再是屈指可數。[4]同時代中期,評價職業才開始在德國興起,這種職業為大學第三方評價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德國聯邦政府也在其末期,開始強調要對大學科研進行評價,[6]但當時德國依舊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科研評價體系。
德國科研評價系統的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德國大學的科研經費來源于政府以及社會,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學科研不得不兼顧政府、社會以及經濟發展對科研活動的需求——高效性,這種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地增強,科研評價顯得尤為重要。[7]另一方面,對于大學自身發展來說,足夠的信息使其充分了解自己的利弊所在也是一個關鍵點,能夠更好地調整機構戰略??蒲性u價系統通過評估科研質量的方式,在提高研究效率的同時,也為大學提供了可以利用于這一過程的信息。[8]
3 以不同的評價方為切入口分析高??蒲性u價體系的發展
3.1 政府機構
1985年和1993年間,德國當時的研究部(即更名前的BMFT)非常地活躍,進行了50多個大型的評價活動。[7]1992至1993年間,前聯邦研究與科技部開展了一項有關已取得經驗的“元評價”的項目。該項目建立在有關這50多個項目的所用方法和結果對比分析上,旨在提高研究方法以及其項目評價的管理。[9]
20世紀90年代開始,聯邦政府開始發表評價結果。2000年,巴符州決定采用全面的教研評價系統。下薩克森州也決定采用全面的大學研究評價系統,以“有情報基礎的同行評價”作為方法依據。[10]
2006年,德國開始實施“精英計劃”(Exzellenzinitiative),該計劃是由BMBF和DFG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參與該計劃的評估專家有85%來自國外。該項目采用的不是終身制,而是滾動制。至今,在2006年、2007年、2012年進行過3次評選,在這三次評選中共有11所大學曾獲此殊榮。此項計劃本身就是一次政府對于大學整體評價與排名的活動,對德國大學發展具有激勵作用。該項目為大學提供額外的科研經費。[2]
3.2 社會第三方
3.2.1 德意志研究聯合會
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DFG)是1920年成立的科學自治組織。DFG在大學基礎研究發展的推動方面有著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為個人研究者提供資金補助。
DFG的一個職能就是科研評價,其過程中以下四點值得注意。評價性的研究是基于DFG的主要的資助目標;評價研究是由合格的第三方獨立、客觀地進行的; DFG的法定機構負責根據評價研究做出界定并實施;評價研究都會被發表。[11]
DFG為了提供有關德國的大學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研活動的結果,從1997年開始了一項資助排名(funding ranking)的活動。第一次排名是對于德國十所最大的大學一致請求的回應,排名基于DFG資助的項目。[12]此后該活動每3年進行一次,至2015年共進行了7次。
在德國,評價結果對于資助決定是沒有直接影響的,并不能直接反饋于決議中去。盡管如此,資助排名還是為大學和地區的學科簡介、為研究活動的優劣、為大學間以及其他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討論基礎。[12]
3.2.2 科學顧問委員會
科學顧問委員會(Wissenschaftsrat,簡稱WR),是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設立的,由科學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組成。它是歐洲成立最早的科學政策咨詢機構。其主要活動之一就是實施評價活動。[13]科學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一起依據高校的學科特色、教授數量、科研水平、學生質量、未來的重點學科以及校際(國內外)合作等,對全國高校專業調整和高校4年計劃框架作出評估。[14]
2005年7月,WR建議在德國建立研究評價系統(Research Rating System),并開始了第一個試點研究。這種評價的對象包括了大學科研。評價方式包括同行評議問卷以發表和引用論文分析。在2005年至2013年間,德國的研究評定(Research Rating)已經涵蓋了四個試點學科領域,包括化學、社會學、電子工程以及英美研究。2013年1月25日,WR通過了將研究評價系統延伸至所有領域的計劃。[15]
WR科學評定試點的評估標準分為3個維度:研究、青年研究者的晉升和知識的轉化。就研究而言,評價標準為研究質量、影響或效益以及效率;就青年研究者的晉升而言,則為對其的考量;就知識轉化而言,評價標準為知識在社會其他領域的轉化以及以研究為基礎的咨詢和科學交流。其評定級別分為優秀、好、良好、滿意和不滿意5個等級。
該研究評價主要基于同行評議的流程以及具體科學具體評價的原則。其結果為針對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定性評價,評價結果與注資無關,只供大學和學術機構在戰略決策時參考。[16]
3.3 大學自我評價
評估在功能上分為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前者通常是為了改進機構內部管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而進行的評估, 兼具問題診斷功能。大學自身的評估作為一種內部評估,其主要目的是主要是為了了解自身的利弊所在,更好地調整機構戰略,合理分配內部資源。
柏林自由大學已經進行自我評價并將其結果利用于其內部資金分配。而北德大學協會(Verbund Norddeutscher Universit?覿ten,VNU)的大學——把對自我的科技評價僅僅作為一種回顧的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獎勵那些已經有良好記錄的研究,盡管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幫助大學提高績效的機制。[17]北德大學協會是由8所高校組成的高校聯盟,成立于1994年??蒲性u價的實施作為聯盟的一個主要任務,在聯盟成立之初就被確定下來。
4 德國高??蒲性u價體系中的反饋和激勵機制
1997年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發布的調查顯示,德國大學方面并未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3]德國由來已久的自由學術氛圍使得科研評價受到質疑,反饋機制的發展更是受到限制。
1998年,德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場重大改革,聯邦議會采納了一項框架法案(Framework Act)的修正案,該項修正案通過放松管制、績效導向并建立獎勵的方式,使得競爭成為可能。[18]并且引進了以教學和科研績效以及教育與研究的綜合評價為基礎的撥款方式。[17]改變了政府撥款很大程度上與學生、雇員數量以及線下所需的花費有關,而非與科技評價結果有關的現狀。
2013年,WR發言人提出在德國體制中,科研評定的結果將不會與科研預算相關聯。從而造成科研評價的結果不能充分利用。WR希望大學能夠利用這些所發表的達到標準的評定結果,來更好地評估他們的研究在各個領域的地位,同時用以發展更優化的機構戰略。[15]
5 主要科研評價方法
德國科研評價方法主要有兩種導向,即以同行評議為基礎(peer review-based),和以量化指標為基礎(indicator-based)。在基礎研究上,德國認為科學論文發表后學術界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評估。[19]其中,德國更加傾向于使用同行評議,而將量化指標作為輔助手段。
同行評議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將復雜性綜合于評價過程中去,同行評議的分析結果往往比量化指標為基礎的評價得出結論復雜得多;而它的劣勢在于,其對同行專家小組的過度依賴使得主觀性成為可能。主觀的陳述使得同行專家小組的可信度受到很大影響。[1]
量化指標是指建立在量化數據下的評議手段,包括文獻計量(Bibliometrics)、引征次數(Citations)等。量化指標的優勢在于,量化指標的收集和設計若達到內部主觀驗證的需求,客觀性就能夠實現??陀^性為評價過程提供保障。而它的劣勢在于這些數據往往非常的表面,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改善量化指標。[1]
6 德國科研評價體系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德國16個州采取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全面的科研評價體系沒有形成。一方面來看,體現了德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德國并沒有形成全面的科研評價體系。我國科研評價改革時,應避免出現與其類似的問題。
同行評議與量化指標結合。同行評議和量化指標這兩種評價方式各有其利弊,以兩者相結合的形式來充分利用兩者的優勢并使其劣勢最小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一同進行同行評議。在加強公信度的同時,也有利于國內外的學術交流。量化指標作為一種輔助的方法,也需要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找到靈活的適合各個學科的積極的切實可行的指標。
科研評價結果作為科研管理和撥款的輸入。在不斷完善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同時,還應當將科研評價的結果作為科研管理和政府撥款的依據之一,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國家利用科研評價結果對科研經費的發放作出相應的調整。與此同時,大學自身也可以利用科研評價的結果來優化內部的科研管理,使其更加合理。
發展第三方評價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獨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與被評價方沒有利益關聯,能夠有效規避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評價活動中,能夠使此過程相對公平。而我國評價行業的人才輸出還不足以供應社會需求。要想發展第三方評價機構,必須先為此提供相應的人才就業導向。
發展高校自身評價以及高校聯盟間的評價。高校應當對自己的科研進行一定的評價,要注重結果的分析,而不是只關注課題的申報與結題的比例。其內部的評價也應當用于內部資源的配置。至于高校聯盟間的評價,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舊要避免人情方面的弊端,只有將問題充分暴露,才能促進高校各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CAMPBELL,D F J.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europ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mparative typology[J].University of Klagenfurt,IFF:Ms,2005.
[2]CHEPS,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2007.
[3]CAMPELL D F J,FELDERER B.Evaluating academic research in Germany: patterns and policies[J].1997.
[4]Struhkamp G.Evaluation in Germany:an overview[J].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2007,2(3):180-194.
[5]WR.Recommendations for rankings in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art 1:Research,2004.
[6]劉莉.歐洲各國大學科研評價及其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9.
[7]KUHLMANN S.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ies:a discussion of trends with examples from German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6(2-4):131-149.
[8]GLASER J,Lange S,LAUDEL G,et al.The Limited Use of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s for Managerial Control in Universities[J].2010:149-183.
[9]KUHLMANN S. Evaluation as a medium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Germany and beyond[J].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Towards Best Practices,1997.
[10]CAMPBELL D F J.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Netherlands,Germany and Austria[J].Learning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2003:98-131.
[11]DFG.Evaluationsstandards.[ 2016-5-10].http://www.dfg.de/dfg_profil/zahlen_fakten/evaluation_studien_monitoring/evaluationsstandards/index.html.
[12]DFG.Evaluation Research:the impact of research rankings on strategic decisions at universities:the experience of the DFG,2005.
[13]WR.Evaluation.[2016-5-10].http://www.wissenschaftsrat.de/en/fields-of-activity/evaluation.html.
[14]教育部科技委考察團6月6-18日赴德國、西班牙和英國進行考察訪問[2016-5-10].http://www.moe.edu.cn/s78/A16/s3719/s3794/201006/t20100629_90528.html.
[15]GIBNEY E.Germanys Research Rating will make quality its own reward New assessment scheme will not be used to direct cash to institutions.[2016-5-10].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germanys-research-rating-will-make-quality-its-own-reward/2001451.article.
[16]張哲.評價體系應切實反映學術機構優劣——訪德國科學委員會研究部主管瑞納·蘭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2-25(419).
[17]GEUNA A,MARTIN B R.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fund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Minerva,2003,41(4):277-304.
[18]BMBF,Facts and Figures 1998 (Bonn: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1998).
[19]王雅芬,賈麗娜.國內外高校科研評價方式的比較研究[J].評價與管理,2005(1):19-2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