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惠
摘 要: 在高中階段生物教學過程中,情感教學無疑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內容。實施具體教學時,教師應當全面考慮到教育體制改革的內容,以基本課程為基礎,對學生施加必要的科學情感滲透。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教師首先應當明確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可行性與推進思路,并在親情與社會等重點角度加強關注。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情感教育 教學方法
情感教育和應試教育是有區別的,不將分數的高低視為唯一決定因素,而是更關注學生情感品質的塑造,強調對學生獨立性的尊重,達到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嘗試自我調節的效果,使之逐步鍛煉成為各方面能力都很優秀的人才。這種教育方式在多年實踐以后已經受到了普遍關注,而對其進行的理論思考依然不應該止步。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一)學科特點決定
高中生物課程是從義務教育生物課程延續下來的,用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1]。該學科充分體現了科學的特點,表明了其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并指出了一定的認識世界方法。生物課程存在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形成審慎的科學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并保證探究能力、理解能力的持續進步,而這些要求無疑是和情感教育相銜接的。
(二)學生特點決定
高中學生對于未來滿懷憧憬,同時在行為方式上有較強的自覺性,然而,與此同時,高中學生還會表現出思維和生活相脫軌的問題,會產生較高的情感期待,情感發展和年齡階段不相符合[2]。這種特點決定了高中階段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高中生物教學考慮到學生情感發展特點,教學時除了重視基本的興趣、態度、動機等方面培養,還需要對生命教育、親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審美教育等內容予以維持,以帶動學生情感同更高級的社會情感相銜接。
(三)教學內容決定
在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等很多內容,極容易引起與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真摯情感[3]。與此同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相當一部分內容都能夠直接表達出人類在生物學科探索過程中的思考與情感,而教材中幾乎所有版塊里面,均能看到同科學實踐有關的語言、文字、圖片等,這些內容是情感的優良載體,大都表達出人類高尚的情操、表達出科學工作者的執著與熱情,均可以視做極具震撼效果的情感教學資源。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推進思路
(一)正確引領學生情感
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接納情感教學,對于教師自身而言,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挑戰。教師應當將自身道德修養底蘊充分展現出來,在課堂上采取輕松活潑的方法給學生以有效的情感引領。而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個性考慮在內,并參考社會未來發展趨勢,找出學生普遍關注的話題,從而達到完善學生情感修養、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雙重目標[4]。教學時,教師要對每一名同學進行認真觀察,當學生在情感層面有了可圈可點之處以后,要迅速給予其成績上的認同,使學生借助自身心理特點提高自身情感程度。除此以外,如果需要面對不同情感類型時,關注與采納的案例要有所區別,亦即教師需要把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及情感教育方式進行妥善結合,借助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情感表現方面的雙重進步。如教師在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里克及沃森的實驗內容時,便要使教學內容盡可能貼近兩位科學家身處的時代與社會環境,對其在實驗前及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加以一一剖析,讓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方式體會生物科學人員在逆境中的頑強精神。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適當利用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或生物科技前沿,如以本土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因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她曾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她是在三流條件下創造世界領先的一流成果,以此激勵學生。
(二)合理分化學生情感
如果站在心理學角度分析,個體和個體間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其表現差異之大可能完全出人意料[5]。生物教師應當正視這個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除了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案例拿來應用以外,還需要把教學內容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結合起來。講解時,教師應當采取生動而靈活的語言,針對不同學生、表達不同情感,以便使學生在接觸知識教育的同時,對情感產生全新的科學認知,維持對生物學科的長久興趣。如接觸到細胞失水、吸水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之同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件相聯系,說明有些歷史人物在某一時期取得了巨大的權力,就仿佛細胞吸水那樣迅速膨脹,但是若是這個人物未能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則其所作所為終將化為烏有,就像細胞失水:明朝末期的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打敗明朝、占據北京,心態膨脹,最終失去了大好河山……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把生物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聯系,對于合理分化學生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關注重點
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教育具體內容有很多,從自身到家庭,從社會到地球環境,幾乎所有可以想見的內容都是施加情感教育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親情教育與社會責任教育無疑是其中關鍵的兩個環節,值得教師重點關注[6]。
(一)親情教育
對學生造成情感影響的眾多因素里面,親情是極為關鍵的一項。現在的青少年衣食無憂、嬌生慣養,獨立性實際上是偏弱了。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做出認真反思:若想實現個體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思想與道德教育,對學生思維加以重塑。而重塑思維方面,親情教育無疑是其中最易取得成效的一個部分。在生物學科內容里面,可以拿來應用的資源實際上有很多。如接觸到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有關內容時,教師即可以在課前便安排學生在家中同父母共同交流下述問題:我的性狀和父母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人類個體在遺傳物質上同父母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有了先期的準備工作,正式上課時,學生發言將會更主動、知識的傳授過程也將更順利。當知識講授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在小結時繼續親情教育的完善,向學生提出: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父母基因的順延,當然有必要感謝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另外,講授到生物個體發育有關內容時,教師則可以明確提出:人類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在懷胎十月過程中,母親需要忍受很大的不適和痛苦,才有了我們這個小生命降臨于世,爾后,父母為了我們的生存,便踏上了極為漫長艱辛的養育之路。烏鴉尚知反哺、羊羔曉得跪乳,更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所以我們應當從心里愛家庭、愛父母。在這種基于生物知識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教育效果若想達到最佳,教師應當努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將情理同生物知識進行更緊密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情感升華成為學習動力。
(二)社會責任感教育
學生終將走入社會,促進學生走入社會時的知識夠用、情感夠完善,是當代教師的重要使命,所以,將生物知識同社會責任感教育結合起來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接觸到環境保護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有關的問題:為什么現在的地球產生了這么嚴重的溫室效應問題、淡水資源缺乏問題、森林覆蓋率退化問題、瀕危動植物增加問題?這些問題出現以后,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影響。教師將這些問題擺在學生面前以后,和大家共同分析問題的形成原因: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漠視、對生態平衡的鄙夷,使自身活動遠遠超出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而人類為了緩解這些問題,開始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生物圈實驗,卻以失敗告終,但幾次影響廣泛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那么,模仿生物圈實驗的失敗原因何在呢?人類又將如何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呢?通過一系列持續性的問題,學生能夠逐步了解到: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需要保護地球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用電用水、盡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改紙制賀卡為電子賀卡,從而形成良好的環保情感意識。
如上面所講,高中階段生物教學需要把情感教育置于相當關鍵的位置,在此過程中強調對學生的情感引領功能,同時完成所有課堂教學任務。在知識角度,需要把書本內容同生活實踐相聯系,且利用恰當的案例,讓情緒滲透達到積極向上的效果,帶動學生健康發展,促進其生物水平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郝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STSE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6.04:30-32.
[2]龍夢新.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生物技術世界,2015.05:38-40.
[3]陳霞.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落實[J].學周刊,2013,11:04-06.
[4]李鵬鴿.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初探[J].學周刊,2016,12:41-42.
[5]李增嬌.淺談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生物學科章節的滲透[J].科學教育,2015,2:23-25.
[6]王麗.在生物教學中利用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