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順國
摘 要:閱讀教學中要挖掘一些看似尋常的細微處,引導學生在細微處駐足,比如,平常的詞語,特別的標點,平淡的數字等。充分挖掘這些細微處,能收獲課堂的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細微;詞語;標點;數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68-02
對一篇課文的把握,教師往往對重點部分,一些關鍵性的詞語關注較多。而對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細微處,容易忽略。恰恰是這些細微之處,如果進行深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解讀文本教師需要有敏銳的眼光,在平常處挖出不平常來,多在不經意的細節處駐足。
一、在平常的詞語處駐足
文章中重點的詞語,一下子就能找出,這樣的詞語在文章中的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還有一些看似很平常詞語,如果我們能仔細進行挖掘,并引導學生品析感悟,也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如,《灰椋鳥》一文,在第四段寫飛鳥入林時,用了一個“投”字,為什么是“投入”而不是“飛入”?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我注意到了這個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這個詞進行了品析:
師:灰椋鳥是怎樣進入刺槐林的?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語?
生:投入。
師:為什么是“投入”而不是“飛入”?
生:“投入”給人的感覺是從上往下的。灰椋鳥從天空中進入刺槐林,用“投入”更恰當。
生:用“飛入”太平常,和前面的“飛過來”重復了。
生:“投入”還讓人感覺到刺槐林就是灰椋鳥的家,就像孩子投入媽媽懷抱一樣。
師:同學們理解很精彩,一個“投入”不僅用詞準確,還傳達了作者的情感。你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這句話。
很尋常的一個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換詞比較,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傳神,同時,詞語中沾染的作者的情感,也在品讀中傳達了出來。詞語所表達得精度、溫度,對學生學習語言的運用,是個很好的啟迪。
再如,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很多老師關注的是彭德懷的言行舉止,這本身沒有錯。但是,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也不容忽略,特別是表現當時生活艱難的一個詞語“饑寒交迫”。是怎樣的“饑寒交迫”?如果不深入理解這個詞語,了解當時的生活背景,就不能很好地走進彭德懷復雜的內心世界。
二、在特別的標點處駐足
標點符號在教學時最容易被忽略,作為一種書面表達的符號,標點除了用于句與句之間的停頓外,還具有表情達意的作用。在一些特別的標點符號處多駐足一會,教學就會多出一點精彩。
如《軍神》一文中,當沃克醫生知道劉伯承一邊做手術,一邊在數著刀數的時候,他喊出了一段話,在這段話中,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傳達出了對劉伯承的敬佩和稱贊。
再如,《夢圓飛天》一文,在描寫點火之前的場面時,作者一連寫了五個短句子,每個短句子后面都是“!”,教學中,可這樣進行引導:
師:在神州五號飛船發射前的幾分鐘,作者是怎樣來寫的?
生:(讀相關的句子)
師:你們發現這幾個句子有什么特點?
生:都很短。
生:都用了感嘆號。
師:為什么寫這樣幾個短句子?后面都用感嘆號呢?
生:發射飛船刻不容緩,沒有時間多說話。
生:那是最緊張的時候,所以話必須簡短。
生:用感嘆號是發出的命令,不容改變。
生:感嘆號也寫出了那時緊張地場面。
扣住句式和標點符號的品味,就讓學生走進了當時的場面,潛心會文,悟出了作者使用感嘆號的用意。經常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掌握了運用標點符號的技能,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在平淡的數字處駐足
數字并不是數學學科所特有的,語文課文中也經常會運用數字,來表達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因此,對課文中的數字,我們不能忽略,要帶領學生多在數字處駐足,看看數字背后究竟隱藏些什么內容和情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在結尾處,用“13年”、“52萬”兩個數字,寫出了司馬遷寫《史記》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教學中可以扣住這兩個數字進行引導:
師: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多少年的時間?
生:13年。
師:這是怎樣的13年?透過這個數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這是司馬遷受酷刑后,屈辱的13年。
生:這是在屈辱中發憤的13年。
生:這是司馬遷用生命和心血去發憤的13年。
生:由13年我看到了一個不屈服的司馬遷。
生:由13年中我看到了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去寫作,常常忘記了吃飯和休息。
生:我感受到了司馬遷的執著。
生:我感受到了司馬遷不屈的靈魂。
師:由52萬字,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那么多字,寫出來真是不容易。
生:那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生:司馬遷太了不起了。
數字中豐富的內涵,以及蘊含的情感,都在充分的挖掘中,被激活了。學生讀到的就不是兩個枯燥的數字,那是人物形象地濃縮,是作者感情的凝聚。
再如,《秦兵馬俑》一文,在說明兵馬俑“規模宏大”時,運用了一系列的數字,把俑坑的面積,兵馬俑的數量,準確地寫了出來。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對這些數字進行關注:
師:這段話圍繞哪個詞寫的?
生:圍繞“規模宏大”來寫的。
師:你從哪地方感受到了規模宏大?
生:我從數字上感受到了。
師:作者通過數字寫出了兵馬俑的規模你們認真讀讀這些數字,在腦中把這些數字變成形象。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生:俑坑的面積有兩個半足球場那么大,真讓人想不到!
生:8千多個兵馬俑,在一起,真是太壯觀了。
生:我想到當時制造這些兵馬俑要花費多少時間和人力、物力啊。
師:這些數字在文中除了寫出了兵馬俑規模的宏大,數字的背后,還潛藏著很多的內容。這就是在文章中運用數字的魅力。同學們,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試著用一用。
總之,在文章的細微處駐足,領略的是文本別樣的魅力,提高的是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和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