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麗
摘 要: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多元探究,巧妙設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自主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僅是新課標對我們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呼喚。我們已經清醒的認識到教師與學生二者的關系,已經知道學生思維、實踐的自主性、主體性和重要性,那就讓我們把這種認識堅定不移地落實于實踐,落實于課堂教學中去,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自主空間。
關鍵詞:自主空間;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83-02
一、給予學生提問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正是他們探索真理的開始。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使學生好奇的氛圍,使學生對授課的內容具有熱情,在熱情的驅使下產生需要獲取知識的渴望,他們就會自覺地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囑咐》時,我讓學生看著課題質疑,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為以下幾個問題:(1)課文中誰囑咐誰?(2)囑咐的內容是什么?(3)分別是怎樣囑咐的?然后用寥寥幾筆板書于黑板,并統領課文的學習,深入學習后逐個擦去,學生自己問自己答,成了學習的主人。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處進行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和創造性。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聯系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表現提出問題,學生提出(1)人們為什么要送總理?(2)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沉痛? (3)少先隊員為什么會淚流滿面,如果現在的你就是其中一員,你會怎樣?一人質疑,其他同學也馳騁于廣闊的想象天地。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對課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的理解就更深刻,也易于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了。
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別人不同。語文教學必須注意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要愛護和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即使錯誤的想法,也要給他們一個說明理由得機會,找出閃光點,使學生在不斷糾正錯誤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授完《田忌賽馬》一文后,學生提出:田忌可以換馬,為什么齊威王就不能換?馬的出場順序還有幾種?結果會怎樣?我們再評再議,學生在探索中獲得了知識。
二、給予學生評價的空間
如果我們把評價權還給學生,教師講的話很少,學生的活動積極,時間就充裕了,學生“主體”地位就能凸顯。
1、凸顯個性的張揚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質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應讓每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得到充分的張揚,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視個性的發展,注意人的個性化、多樣化,以適應社會多樣化的需要。如第九冊《落花生》,課文旨在通過爸爸的話,要求我們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但當今社會我們到底應該做怎樣的人呢?特級教師孫雙金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實話實說”,當今社會到底需要像“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我們發現不同個性的學生有不同的表現:感情細膩,性格內向要做“落花生”那樣的人,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好金子總會發光的;直爽活潑的人,要善于推銷自己,不然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人發現……這一環節的設計,不迷信文章本身的情感要素,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學生以表現個性,發展個性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凸顯能力的培養
聽、說、讀、寫作為學生的全面語文能力的四個方面,是整個語文教學中著力需提高的。我們把評判權交給學生,使其吸收原句的優點,同時明確指出存在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仔細地進行聽辨,指出自己與他人的異議所在,并在頭腦中迅速進行思考,組織成一段合理的語句,如“我認為某某在哪兒說得很好,但有一點我不夠同意……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使用評價性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3、凸顯自主的意識
把評價的權力給學生,教師不再是管理者、領導者、信息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激勵者。學生不迷信老師口中的“標準答案”,他們有自我的意識,自己的見解。他們常常會用“我覺得(或我認為) ,因為…… ”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更能達到學生自我開發、自我創造的最終目的。
三、給予學生設計的空間
作業是教學反饋方式之一,教師從設計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有的學生面對作業,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厭惡反感,干脆沒做。究其原因,多年來作業延續了教師設計,學生完成的傳統。設計上缺乏新意,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不敢提出異議,孩子怎么會有興趣?而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打破了條條框框,學生主動性得以提高。
1、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
家庭作業是學科內容的擴展和延伸,學生自己設計作業,不受課內學習內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和教材,更具有讓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自主地學,自覺地學,學習效率比強迫學習高出許多倍。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會有所提高。如有位老師在教完《蟋蟀的住宅》后,學生設計了一組題:畫畫、講講、編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勞,這個題目使多學科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畫中為蟋蟀的通道安裝了路燈,設計了衛生間、廚房,更絕的是用樹葉給蟋蟀做了張“席夢思”床;有的學生配合《粉刷匠》歡快的樂曲,為蟋蟀演奏了一曲贊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領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呀土……”
2、切實培養實踐能力
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無現成的東西照搬,無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實踐機會,滿足學生活潑好動、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如學習完《葛洲壩工地夜景》后,學生們進行實踐活動,了解本鎮工地建設,寫出工地建設景象,并描繪出未來燦爛的前景。
我想:課堂教學中若能注重學生自主質疑,注重學生自我評價,注重學生自我實踐。那么,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