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玲
摘 要:數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史以數學發展進程與規律為研究對象,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方法,重點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拋開人類探索數學的歷程與經歷,因此各種新型教學方式方法都得到使用。
關鍵詞:數學;教育學習;研究;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185-01
小學的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的教學內容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會運用到的知識,所以,把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掉,實際上就是在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夠高水準的解決問題能力,并且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積累經驗,使得學生能夠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這就是我國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解決問題教學法的教學目的。
1、學習無自覺性:差生對于數學學習中涉及的課內外練習、作業,完成的質和量都差強人意。教師常常需花大量時間盯差生的作業,往往是教師“推一下”差生“動一下”;對所學知識缺乏刻苦的動力;題目偏難時不愿動腦思考,圖方便或抄襲或瞎做一氣。數學學習中他們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探究意識不強。
2、學習主人翁意識不強:課堂教學環節,即使教師采用小組競賽等形式從事練習活動,這部分學生始終以局外人的心態端坐在教室內;抱著對學科單元素質測試結果無所謂的態度參加考試。
數學作為研究是一門歷史性或者說累計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它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以及完美境界的追求。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過程,去了解、感受,甚至經歷、體驗,往往比掌握單純的數學結論更為重要,更有意義。而數學史正是這樣一門研究數學學科產生、發展歷史的學科。數學史以數學發展進程與規律為研究對象,追溯數學的淵源、進展。透過數學史,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概念產生的漫長過程,震撼于人類思維的創造性、縝密性,感受一個個推理演繹的邏輯美以及數學家們求解中的癡迷和堅韌。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可以分為一下內容:(1)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脫軌。上文中曾提到過,解決問題教學法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提高和培養實際的生活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2)過程程式化和傳統化。我國的傳統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然后學生針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強化訓練等。在解決問題教學法中也有同樣的問題出現,學生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會產生一種厭煩感,使其的興趣度下降,對教師所教學的內容(3)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其教學的策略比較匱乏,是的學生的解題思路也比較狹隘。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等的學科,同時它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所以,教師的教學策略缺乏,使得學生的解題思路也比較窄,變相的就是讓學生的思維發展被局限了。
小學數學對與小學數學來說在知識體系上明顯得到提升,抽象性和數理性得到提升,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都變得比較困難,因此興趣較低。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的,它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因此在探究學習當中,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顯得非常重要。一個人有了“興趣”這位良師,他的知覺就會清晰而明確,記憶會深刻而持久,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在探究性學習當中,特別注意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巧妙引入,精心設疑,造成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利用課本每一章開始的插圖,在預習中老師可以提出一般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了解每一章的學習目的。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數學新課程的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新變化必須體現并落實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并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加以檢驗和改進.數學新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變化必然要帶來數學課程實施的變化。數學新課程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是人格平等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圍繞著數學教材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數學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最終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投入各種數學活動中去,其次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以啟發學生思考,最后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創造,與學生共同成長。
綜上所訴,小學數學課堂中解決問題的教學法對學生未來的在實際生活中的解決問題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解決問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其教學內容是與實際生活相符合的,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熟知的,其次,就是要充分的將我國教育改革提出的“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新的教學觀念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去,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選擇,都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自身所具備的特點進行選擇的,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度以及學習的效率,進而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成果。最后,則是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進行培養。
參考文獻:
[1] 劉 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0.
[2] 劉 鶯.疑教師的觀念認同[J]湖南教育, 2004,(19).
[3] 吳素芳.示法——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技資訊,2009年34期.
[4] 李 豪.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程(中旬),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