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強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影視信息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和實施的統一,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影視信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29-01
高中歷史通過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及規律。學習歷史,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人文素養以及健全人格,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應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制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影視是電影和電視藝術的統稱,它通過畫面、聲音、蒙太奇、故事情節等因素,實現視覺與聽覺的綜合,對觀賞對象進行藝術表達和展示。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影視信息輔助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和實施的統一,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提升課堂效率,收獲最大最優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運用影視信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記錄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為,并對其記錄、詮釋和研究的科學,它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同時,融合一定的特殊性、綜合性、實證性、抽象性、價值性、藝術性在其中。
歷史對于學生是遙遠的,需要大量的理解和記憶。每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影響等都需要記憶。記憶是枯燥的,有難度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影視信息等科學技術手段逐漸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它們能夠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直觀的教學輔助材料,為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情景,讓學生感覺到歷史并不是那么遙遠,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比如,關于“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又稱沈陽事變。此次事變,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為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埋下了導火索。東北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所以,9月18日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被稱為“中國國恥日”。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當時的狀況,我下載并整合了《松花江上》的視頻材料,播放給學生看,視頻把學生帶到了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讓他們感受到了當時的情景。同時,我設計了四個問題:①“九一八”事變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②“九一八”事變的本質是什么?③為什么東北人民的呼聲如此悲壯有力?④當時的中國政府是如何處理這一事件的?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影視片,通過思考、討論,很快得出了正確答案,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運用影視信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新課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改革教學形式,探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益的突破口。歷史事件有一定的連續性,并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發展變化。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這些特征,才能夠真正正確的掌握它們。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教法的實施,引導學法的形成,要針對相關學習內容,適當的發揮和拓展,注意突出重點、難點,該放就放,學生自己能看懂的就不要講解。對于那些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思想教育意義的內容必須把控好。比如學習解放戰爭的歷史,我在課余時間集中學生觀看了《大決戰》等影片,讓他們親身感受人民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理解了中國人民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必然的。
為了更好地了解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我有針對性地設制了系列練習,及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我本著精選精練的原則,針對一些易錯易混的知識點,運用不同題型,有選擇題、判斷題、材料題等,結合不同的答題技巧與方法,有目的、有針對地要求學生自主訓練。同時,注意了練習的難易程度以及數量的多寡,做到精講精練,講得到位,練得及時;方法有效,合作交流、探究討論,切實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提升能力的功效。
三、運用影視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為了發展學生的潛能,切實做好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我們要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深化和拓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進而陶冶其情操,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與個性品質。比如,關于“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我就把魏源、嚴復、梁啟超等歷史人物的影視資料展示給學生,并向他們介紹了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嚴復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以及“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論,梁啟超與康有為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與夏曾佑、譚嗣同等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
與此同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回答:①他們為何會提出如此主張和口號?②當時的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適應潮流自強自保?③這種亡國滅種的危險是誰造成的?④現代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立國強國?相信學生通過思考回答這些問題,就能夠了解近代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無論是“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還是“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還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還是追求“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所有這些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最后使學生真正理解“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一真理。
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性質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包括文字、影視、文物、遺址、遺跡等。歷史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是適合學生學習、利于學生發展的就是好方法。因此,我們要合理開發利用影視信息輔助教學,加大課堂容量,優化課堂教學,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促進他們健康的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