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和
摘 要:獨立思考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是否善于獨立思考,是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從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敘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獨立思考;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46-01
獨立思考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是否善于獨立思考,是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結合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誘發興趣,點燃獨立思考的火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可以用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因素,平中出奇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的《鳥的天堂》這一課時,老師引導:什么叫“天堂”?在課文中,“鳥的天堂”指什么?經過這樣的引導,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都爭著知道答案,教師順水推舟,讓學生把課文通讀一遍,然后告訴老師和同學。獨立思考貴在“獨立”。在分析問題時,應有自己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學生在閱讀中碰到疑難時,可以適當組織討論,讓大家敞開思路,各抒己見,為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創造機會。一位同學閱讀了《小白楊》這一課時,遇到了三個“陷入沉思”,就提出來,我想機會來了,就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然后派小組長進行匯報,最后得出結論。如果經常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時機,相信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
二、創設情境,開拓獨立思考的門路。
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循循善誘,把學生引上獨立思考的路子。這里略舉幾例:
1、循著文章的線索,指點學生思考。作者寫作要運用線索借以構思;讀者閱讀文章也要順著文章的線索才能領悟文章的主旨。《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從題目就可以不難看出,主要內容是圍繞“野”來展開的,這樣學生就可以迅速了解主要內容,然后找出課文從幾個方面寫出它的“野”。學生閱讀起來比較輕松。
2、根據文章脈絡,啟發學生思考。文章的脈絡體現作者的思路。一般地說,文章的思路總是體現在敘事過程中的。但由于寫作上的需要或由于作者構思的匠心各有不同,有的文章脈絡比較明顯,有的卻較含蓄。但學生閱讀中遇到一些疑難時,老師應該把學生的思路引到文章的思路上去,讓他們順著文章的思路去尋找答案。學生在討論《再見了,親人》中的小金花的媽媽不幸犧牲后,她會表現得那么剛強的原因時,發言十分激烈。怎樣把學生從這些似是似非的見解中引導到言之有據上來呢?這時,老師根據文章的脈絡特點:“對于這個問題,能不能從課文中找些依據,幫助我們把答案說得更實在點?”這下很快就把學生引入到課文中去要咬文嚼字。正當學生出于求通未通、欲言難言的狀態,老師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媽媽知道這個消息。。。。。。偷偷帶著你,混進了敵占區。”要學生集中精力在這句話中的省略號上打主意,想一想:媽媽在聽到偵察員老王被抓,決定親自去營救時,她是否先考慮一下營救的辦法?這些辦法又是怎樣與小金花共同商量的?當時媽媽又會對小金花說些什么?通過老師的穿針引線,學生一經聯想就豁然開朗,小金花所以會表現得那么剛強的答案也就明了。
三、反復實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是通過學生積極思維實現的。要使學生善于獨立思考,首先要他們勤于獨立思考。而學生的“勤”,則在于老師的“導”。老師要善于運用課文中的字、詞、句、情節;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促使學生反復訓練。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第一自然段,要學生說出“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一句中“那里”這個指示代詞指代什么,學生經過思考,懂得了這個指示代詞不僅是承接上一句話而來的,更主要的是它統攝了下文。這就使學生在弄清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句與句的關系的基礎上,又懂得了全文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了分析與綜合能力。然而,這類練習的設計,必須在“精”、“巧”、“實”上下些功夫,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四、培養學生思考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有些課文的關鍵句子在文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比較,去思考,從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發展思維。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學這一句時可通過比較,討論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我是這樣安排提出問題的:一、兩個“幸福”的含義是一樣的嗎?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進行描寫的?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提出問題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后,匯報研究討論的結果。教師適時點撥,師生共同總結出:兩個“幸福”的含義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現實作對比,說明小女孩盡管有著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結局卻是悲慘的。這就告訴我們,在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過上“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窮人團結起來,推翻吃人的社會制度。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再加上“大年夜”這本應得到的歡樂和幸福,更增強了這種對比效果,加深了人們對女孩的同情,趁著學生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之時繼續拓展學生的思維,接著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可憐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同時更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我們長在紅旗下,生在幸福中,該怎樣做呢?這時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考,會有不同的思維(可能會說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等)。感動之余,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這樣啟發學生深思,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直接關系到孩子駕馭語文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孩子終生的學習。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得重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