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武
摘 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教學方式就是教學創新,當前教學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學創新。中學地理教學并不令人滿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力,關鍵在教學設計的創新是否搞得的成功,只有成功了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其地理科學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目標;效應;能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83-01
一、確立教學目標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其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各異,教學中應沿用因材施教。將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相結合,達到教學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理念從文本式轉向實踐式。如在《長江三峽工程》的教學中,采用“問題激法式”展開教學:問“長江三峽知多少”同學便紛紛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搜尋答案,“可以大量地發電”,“大規模的移民”,“移民影響到中華鱘、白暨豚的生存環境”等話題后,再根據問題的難度大小依序認識長江三峽工程的意義和作用,百萬移民及其安置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和名勝古跡的影響及對策等教材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內容自然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逐步展開,在看書、查資料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化解了難點和重點,并通過師生的辯論和相互補充,極大地豐富了對長江三峽工程的認識。
二、效應的預測
對課堂教學中知識點的解決,是通過觀察或實驗得到對某一問題的答案,而教師不直白地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預測,結果可能會是什么。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教師實驗、通過自己親手操作實驗、觀看錄像、借助其他教學手段,更直觀的對其對其加以體驗。再通過小組的討論得出結果,最后總結。尤其重要的是,在觀察、實驗以及教師講解之前,教師要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識來預測實驗的結果,并嘗試用自己的話來加以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或實驗操作之后,再讓學生對比前后預測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的異同加以總結歸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應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地更新和鞏固知識,將客觀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認知,營造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建立起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同時也給同學們提供了思維和活動的空間。如在學習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時,關于風化作用的影響,教師的提問如下:白天,太陽照在巖石上使其受熱,晚上受冷。雨水打在巖石上、動植物生長在巖石中,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讓學生進行預測,并闡述其原因。接著教師播放一段錄像,讓學生帶著問題和自己的預測的結果進行觀察,判斷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最后再通過小組討論,完善自己的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三、能力等挖掘
理論知識的教學告一段落,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考試就成為一種必然的檢測手段;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做作業就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同一情況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敘述出所學知識時,學習效果最佳。有些知識只有當學生依據有強烈吸引力的證據改變其思考方式時才能記住。我們知道,考試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那么在平時的測驗和考試時,教師對于在監考過程中發現的較多學生回答有困難的題目,可以利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優勢,適時地提示或補充條件,對解決教學難點,提高認知水平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感到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這種方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注重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核心理念,從過分強調量化的指標逐步轉向關注質的變化。作業的設計和具體實施也必須與時俱進,探索與之相匹配的方法。教學中既要應用作業的復習鞏固、預習準備等功能,還要探索它的拓展功能一一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的發展。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考慮到地理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密切聯系。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發揮潛能、展現自我。筆者在多年來教學中始終堅持組織學生進行天文科技活動和野外地質地貌考察活動。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完教材的相關內容后,都有天文觀測和外出考察的作業。把學生帶入大自然,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嶄新的場景。它們初看與課本上所畫的相差甚遠,經過仔細觀察和老師的指點,最終還是辨認了出來。學生獲得了與課堂上、書本上完全不同的體驗! 在組織學生進行天文觀測時,要求學生對天文望遠鏡視域中的大行星 (如木星和土星) 進行識別和特征描述,學生感到所看到的情況與教材或天文圖冊上的景象有差別。于是,可引導學生根據光環、表面條紋和大紅斑、衛星等特征綜合分析,同時要努力避開干擾 (如大氣不穩定而使得視域中的天體有晃動感)。在觀測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空前的熱情,體驗到了發現的喜悅!
四、資源的開發
地理課堂教學上的錯誤,生成于教學過程和課后作業中,教師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往往停留在找錯、糾錯和改錯的層面上,忽視了其潛在作用。實際上它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值得教師珍惜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種功能。如高中學生在學習熱力環流知識,特別是熱力環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熱變化后垂直方向上氣壓高低的比較時,學生總有問題出現。對此,可在學生的錯誤上做文章,教學采用三步法。第一步,運用好簡單的Flash動畫,邊演繹邊講解。第二步,設定近地面熱——冷——熱三點,由學生畫圖完成:標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高低、氣流流動方向和等壓線的彎曲狀況。然后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找出典型錯誤,由師生共同予以糾正。第三步,通過變式圖設疑檢測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難點,還通過思維變通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采用故繆法。教師在教學中故意出現自我混淆的教學錯誤,引發學生根據生活體驗或其它知識儲備提出質疑,通過辨認和引導,強化學生對地理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運用有關地球表面某點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陽升落軌跡圖設疑的問題,學生總是在細節上認識模糊而導致出錯。通過示意圖設疑,故意出錯,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關注細節和聯系,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呼喚創新!創新應以人為本,教師要勇于嘗試,積極主動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才能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培養出一批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并充滿智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