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華
摘要: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退休榮譽教授西登托普創(chuàng)立的一種體育課程和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有能力的(competent)、有運動素養(yǎng)的(literate)和熱情的(enthusiastic)運動參與者。借鑒運動教育模式,我們可以編制提高學生具體技戰(zhàn)術和體能的若干教學大單元:探索學生團隊合作的角色設置和職責承擔:促進學生團隊達到共同目標而進行有效合作。該模式具體、可操作,通過學習借鑒,對我們學校體育教學和一線的體育教師而言,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美國;我國;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5-0051-02
我曾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培訓,雖然時間短暫,但收獲頗多,印象深刻。其中,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尤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模式具體、可操作,它需要編制提高學生具體技戰(zhàn)術水平以及和體能“有機融合”的大教學單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能夠為共同目標而奮斗,培養(yǎng)學生互相之間的共存性和團隊歸屬感等,給我們的體育教學以很大的啟示。下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來討論哪些地方可以借鑒,并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實施。
一、運動教育模式基本介紹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退休榮譽教授西登托普創(chuàng)立的一種體育課程和教學模式。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在1982年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IESEP)會議上首次提出運動教育這一課程和教學模式,并于1994年出版了運動教育方面的第一本書。自此之后,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可以替代傳統(tǒng)體育教育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運動教育模式的特點主要在于該模式將競技運動與體育教育相結合,充分運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競賽活動為主要的載體,試圖讓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體驗并親自經歷到真實的、豐富的運動實踐中。在這個模式中,學生不僅僅是一個練習者,還是團隊的管理者、競賽的組織者、裁判員等各種角色。該模式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即劃分運動季、團隊協(xié)作、正式比賽、季后賽、紀錄保持與公布、慶祝活動。
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有能力的(competent)、有運動素養(yǎng)的(literate)和熱情的(enthusiastic)運動參與者。通過運動教育,學生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如下:(1)發(fā)展專項運動技能與體能;(2)有評價和運用戰(zhàn)術的能力;(3)有能力參與適合自身發(fā)展水平的運動;(4)有和其他同學一起共同制定運動策略和管理運動學習的能力;(5)擔任領導角色時具有責任感;(6)學習中具有團隊精神;(7)具有欣賞所學習運動項目儀式和習俗的能力;(8)發(fā)現(xiàn)和解決運動中的問題的能力;(9)具備一定的裁判知識;(10)形成課余自覺參與運動的習慣。
在俄亥俄州,運用運動教育模式培養(yǎng)體育教師已經有30多年的時間,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俄亥俄州培養(yǎng)職前體育教師的方式,推薦運用運動教育模式來進行學校體育教學。運動教育模式經過了教師實踐的檢驗,是這一領域中研究最為充分的一種課程教學方法。
二、運動教育模式在美國的實踐及啟示
1.借鑒運動教育模式,編制提高學生具體技戰(zhàn)術和體能的若干教學單兀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20年對職前和在職體育教師培訓和合作經驗表明:將運動教育模式和游戲性練習和技戰(zhàn)術配合教學模式相結合來進行體育教學時,學生在體育課上能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如:2015年12月2日上午,俄亥俄州某小學的一名女教師為我們展示了運動教育模式的體育課,充分體現(xiàn)了技術、戰(zhàn)術和體能有機融合的特點。上課內容為柔韌性練習、心肺功能的練習(游戲或練習中跑走練習)與上肢力量練習。上課班級依次為一、三、四年級的學生。在橄欖球的傳接球練習中,由易到難進行“向前跑動中2人傳接球”,“向前跑動中2人傳接球,1人消極防守”,“向前跑動中2人傳接球,1人防守”,這些練習內容既發(fā)展學生技術、戰(zhàn)術,也增強學生的體能。同時,隨著年級的遞增,難度也相應增加。運動教育模式和游戲性練習和技戰(zhàn)術配合教學模式有很多共同假設,兩者都強調教學內容的深入。在實踐中,這需要20天或者20節(jié)課,甚至更多課時的教學單元。這意味著在一學年中,教師只能少教授一些項目。但也正因如此,學生會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更深的發(fā)展,從而提高能力、完善理解、更懂得欣賞。
現(xiàn)今國內大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師都采用小單元教學,從對單元課時的安排上看,小單元教學或頻繁的單元更替能讓學生有新鮮感,直觀上較滿意,但是效果卻并不好。這是因為,一方面無法形成相應的垂直水平體系,另一方面,學生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不能得到有效的鞏固,不利于學生正確動作技能的形成。上海市資深教育專家、小學體育與健身學科教材主編薄全鋒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提出了大單元教學的概念,這與運動教育模式都是大的教學單元的做法不謀而合。
運動教育模式大單元教學的安排設置,以及體育技術、戰(zhàn)術和體能有機融合的做法,為我們上海學校體育教育提出的小學體育興趣化教學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實例,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借鑒、演繹。
由此,依據(jù)國家、地方課程標準,結合本校實際,在我們小學體育教學中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具體技戰(zhàn)術和體能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重新排序,形成以大單元整體教學為聯(lián)系的紐帶,搭建學生能夠連續(xù)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的平臺。在體育教學大單元學習中,我們可以安排一個教學單元至少有12至20節(jié)課。教師不僅僅要使用一系列教學步驟來教授學生進行各項動作技術練習,而且要在整個教學單元中提高他們的戰(zhàn)術水平和體能。
2.借鑒運動教育模式,探索學生團隊合作的角色設置和職責承擔
運動教育模式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培養(yǎng)學生互相之間的共存性。這種互相之間的共存性是因為學生除了要做好運動員之外,還需要扮演其他不同的角色。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學生可以承擔許多角色。如在籃球單元中一個小組5名學生的角色設置,分別有如下角色和具體的職責:隊長,管理隊伍,保障本隊隊員在比賽中有責任心和團結合作精神(主要在比賽中履行責任):體能教練,負責熱身和放松的練習(主要在練習和比賽期間):器材管理者,負責課堂上和比賽中的器材管理;統(tǒng)計員,收集和記錄比賽中所有隊員的分數(shù)……這些都是運動教育模式一個單元中典型的基本角色。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當教師做出所有的決定時,學生成為按照教師指令來行動的消極接受者,學生幾乎沒有機會扮演各種角色。但是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協(xié)作完成練習和比賽任務,如此策略可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在使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教學生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以及如何獨立來承擔各自所分配角色的責任,因而學生積極參與是很自然的事。
為此,在我們小學體育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的學情,以低、中、高年級若干不同的教學單元為例,可以探索體育教學單元中,一個團隊6至8名學生的角色設置,以及對角色的要求和具體的職責,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3.借鑒運動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團隊達到共同目標而進行有效合作
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學生能夠為共同目標而奮斗,主要取決于學生擁有團隊歸屬感。而團隊歸屬感的形成主要通過提高社交技能、特定的團隊、團隊歸屬和季后慶祝活動等達到。特定的團隊意味著學生在整個賽季中都要待在同一個隊里,如果學生要取得最佳效果,賽季要包含20節(jié)課或更多的課時。這樣一來,學生在一學年里就會有機會來互相了解同伴、理解學習內容、分享學習成果。這些在小的教學單元以及學生沒有固定的團隊歸屬關系的情況下是很難產生的。
對于那些對傳統(tǒng)體育教育課程缺少興趣的學生來說,很顯然運動教育模式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模式,因為運動教育模式提倡團隊精神以及其他有趣的教學因素,比如正式的比賽和慶祝活動。選擇團隊隊名、共同來完成團隊文件夾和展示板報、承擔團隊角色等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歸屬感。
因此,在我們小學體育教學中,通過特定的團隊、團隊歸屬和“慶祝活動”等,探索為使學生團隊達到共同目標而進行有效合作的做法,從而培育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社交技能。
美國西登托普教授開發(fā)的運動教育模式,具體、可操作,對該模式的學習借鑒,對我們學校體育教學和一線的體育教師而言,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讓我覺得有生命力的教學就是前沿理念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只有理念更接地氣,才使教學更為有效。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逸夫小學2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