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多年持續高增長,主要依賴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諸多影響。在“十三五”開局的第一年,內蒙古自治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自治區經濟發展新引擎。
關鍵詞: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05-02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增長自2002年至2010年連續8年居于全國第一,GDP總量也實現了年均增長21.47%。從經濟結構上看,自治區經濟增長的引擎來自自然資源的利用,持續的自然資源開發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外部效應,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資源采掘對制造業產生擠出效應等。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全區的經濟工作基調向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活力、改善生態環境傾斜。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的第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自治區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借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自治區經濟發展新引擎。
一、調整經濟結構,擺脫過度依賴自然資源開發模式的“資源詛咒”
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結構、供需結構、區域結構等都有待優化,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擴大需求結合“三去一降一補”提高供給質量和投資效率,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力,實現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相互促進。
堅持“8337”發展思路,以有色金屬、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裝備制造業、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為基地,升級傳統產業結構。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需要全面增強業態、技術、產品、管理等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一方面控制資源型企業的投資,降低對資源的依賴,淘汰過剩產能行業的落后技術。尤其要嚴格控制煤炭行業產能,著力打造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在穩定產能的同時提升優質鋼鐵生產的比例。工業產業結構優化體現在產品加工程度的不斷提高,自治區應該在傳統發展的基礎上堅持發展高新技術延伸產品的深加工鏈條,并著重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結合自治區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稀土、特種合金等材料,堅持自主創新。另一方面,要加大服務業的比重,對內蒙古自治區來說,要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齊頭并進,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持,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用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創造新需求。這就需要同步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金融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教文衛等生活性服務業。
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供經濟增長核心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經濟增長向內生增長轉變,經濟的健康持續增長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我國經濟由資金、資源、勞動力因素帶動長時間發展后,在新常態下,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愈發重要。自治區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一是搭建產業新體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經濟結構,使傳統產業有序地淘汰落后產能。二是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政府需要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企業進行的研發,往往是市場當前的空白,發揮市場作用,找準市場空白,填補公共領域研究的空白,這就需要通過重大專項資金的投入促使資金流向企業。三是創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強對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在鼓勵企業創新政策上需要圍繞創新,產學研協同發展,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引導智能創造、產業創新等五大工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結合發展。
三、借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區居民消費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是消費水平的基礎,只有收入水平的提升才能拉動內需。根據自治區的計劃,2016年需要保證10%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自治區“十三五”規劃建立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目標,固定資產投資需要重點放在民生事業、基礎設施的維護上,而不是過去長時間內追求投資質量和效益,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是擴大內需的基礎,用優化投資結構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蓄積能量。
自治區隨著全球網絡信息市場的擴展,消費動態緊跟全國的大趨勢,物流業、通訊業以及信息產業面臨著絕佳的發展機遇,科教文衛需求、多元化個性化消費、民族用品、綠色環保產業等都是新的消費增長點。與此同時,城市社區和農村牧區都需要家政服務、醫療服務等與民生相關的公共用品和公共服務,滿足居民的公共服務、公共用品的需求,則是擴大內需的硬件條件。對于自治區而言,農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格外重要,自從2014年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以來,用三年時間專注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就業。
多方面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還需要加快城鎮化建設,轉移農牧區剩余勞動力,增加農牧民收入。通過成立專業培訓基地塑造新型農牧民,免費為其提供城鎮生活所需的技能,促進其成為城鎮建設的技術員工。
四、發展全區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和工業制造業精深化、綠色化
傳統低端產品除了加工過程耗能大,浪費嚴重,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需求也在萎縮,綠色食品、高端裝備、文化旅游、清潔能源等產品需求日益旺盛,這些需求導向與自治區“五大基地”建設的產業定位高度契合。因此,要抓住機遇,以“五大基地”建設為主攻方向,制定更加精準的產業政策,打造全區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需要進一步放寬服務業領域社會資本投資準入,打造有規模、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服務業集聚區。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傳統的農牧業大區,應該繼續發揮優勢,天然的羊絨、皮革以及農畜產品的優勢,可以在不同地區構建特色產業圈,以改革為動力加快工藝水平的提高,增強市場競爭力。重點保證全區3個食品加工園區的建設,通過培育大中型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促進農畜產品深加工,要抓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和流通體系建設。
在工業方面,首先,圍繞產業基地建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自治區的獨特優勢,打造稀土新材料基地,加強稀土新材料深加工中心、稀土鎂合金、釤鈷永磁材料、高性能釹鐵硼、鈮鈧綜合利用等項目建設,形成新型冶金產業集群。其次,加快打造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實施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采煤沉陷區太陽能光伏電站等新能源項目。最后,加快打造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形成產值超千億元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新型煤化工基地,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聚帶動能力。在發展工業和農業的同時,伴隨自治區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選擇交通便利的城市進行集中布局,形成“條狀”或“帶狀”經濟,打造多樣化產業集群,用輻射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
利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有利時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打造自治區經濟發展新引擎,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李向陽.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前景[J].財貿經濟,2009,(1).
[2]劉永彪.金融危機引發的技術創新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