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春
[摘要]長期以來,種子工作過程中,在新品種引進普及方面,屬于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在2007年,我國推行種子制度改革,但是發現部分地方種子機構,在新品種引進普及方面,存在重視不足的問題。同時部分地方種子機構,經費難以得到落實,因而新品種引進普及難以順利。本文探討現階段新品種情況,就引進普及面臨的問題予以研究,并闡述促進新品種引進普及的對策。
[關鍵詞]種子 管理 部門 新品種 引進 推廣
[中圖分類號]S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085-01
過去幾年間,在我國糧食生產方面,達到了九連豐高產。究其原因,新品種引進普及十分重要。但是根據目前情形,在糧食產量方面,為達到不斷增長的預期,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應引進新品種,注重提升作物單產量。由此可見,注重新品種引進普及,存在十分關鍵的戰略意義。
1.在新品種引進普及方面面臨的問題
1.1資金投入欠缺
根據縣級實際情況,通常對于新品種引進工作,還有試驗經費方面,普遍需要種子公司負責。但是隨著站司分開,在種子管理站方面,將依靠縣財政撥款,屬于事業單位性質。但是受到經濟發展不協調影響,同時很多縣級地方政府在引進普及方面,重視程度有所差異,經費多少懸殊很大。因為對于那些重視不足的區域,可能沒有經費。與此同時,在新品種引進階段,程序比較復雜繁瑣,具備用工多投入大等特點。基于此,大大不利于新品種引進普及。
1.2市場導向不明顯
根據本縣以往,開展新品種引進普及過程中,一味強調品種高產,但是經常忽略品種本身,無論優質性還是高效性難以保障,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盡管產量實現提高,然而在效益方面并沒有提高,所以難以符合市場變化規律。特別是近幾年,盡管存在名優品種走向市場內,然而還是難以落實種植業結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
1.3缺乏基層試驗示范
現階段,品種試驗站實現了不斷發展,但是基層試驗示范方面,難以滿足新形勢的要求。多數種子管理機構,現階段市場管理屬于主要方式。與此同時,地方上面臨財政危機,政府重視程度一般,這也就容易造成投入經費不夠問題,因而對于這項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而身為種子企業,一般優先考慮利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實現客觀公正,甚至可能出現夸大宣傳問題,導致部分農民受騙。而一些種子經銷商,經常出現以推代試問題,或者盲目推銷。
1.4推廣方式傳統
現階段,在我縣各地,新品種推廣過程中,在方式上多種多樣。概括來說,以下類型較多:第一種,政府號召推廣。對于部分區域而言,當地一些政府部門,為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保障品種產量以及質量,積極鼓勵當地的農民,規范化推廣新品種。第二種,自由散打策略。針對于部分種子企業,為促進自身經營,一味自行進行推廣。甚至于個別種子機構,出現對其他企業封鎖問題,這樣就通過人為作用,束縛了新品種的普及。第三,管理機構宣教策略。目前一系列種子管理機構,開展理論宣教工作,遵循照本宣科原則,通過印發技術講義,或者開展培訓講座一系列策略,但是卻忽略了農民實際,未激發農民積極性。
2.落實新品種引進普及的策略
2.1提升資金投入
應通過多渠道籌集策略,爭取不斷提升資金投入。第一,種子管理機構方面,需要注重宣傳,講授新品種的優點,這樣才能尋求到地方財政支持工作,才能把新品種納入預算工作。第二,應該不斷尋求項目。特別是針對近年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在糧食生產方面,不斷重視起來,隨之相關經費呈現出不斷提升之勢,因而作為種子管理機構,需要把握時機尋求項目,應利用項目帶動作用,獲取經費。第三,和經營戶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可以經營戶負責資金,而管理站負責辦事等,從而能夠促進經營戶開展試驗。
2.2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在新品種引進方面,需要參考以下策略:第一,應該掌握市場需求動態,這樣才能夠按照市場需求特點,確定引種規模。第二,應該按照當地產業特點,爭取引進潛力品種。第三,應該按照當地氣候條件,還有土壤水賈隋況,發掘新品種。第四,注重和大專院校之間,還有相關科研單位之間交流,同時應該充分收集品種資源,應該摸清種源情況,通過一定的整理篩選,最終確定引進信息。
2.3注重品種展示
在試驗示范過程中,表現優良品種,以展示田的形式,引導種子企業部門,還有一些種植大戶等,開展觀摩工作。這樣就能夠充分掌握品種的特性,樹立新品種信心,能夠借助于展示,實現附近農民接納新品種等。通過此種方式,能夠利于農民優良品種種植,并且能夠方便新品種推廣。與此同時,不能忽略新品種宣傳。
2.4完善引進程序
作為種子管理機構,應該不斷完善新品種引進普及體系,應該做到因地制宜。只有得到試驗示范順利,才能大面積推廣。與此同時,應注重監督管理工作。對于沒有通過審定品種,堅決避免引入。那些初次引入品種,應開展試驗試種,只有保障完全成功之后,才能推廣普及。
結語
本文探討現階段新品種情況,就引進普及面臨的問題予以研究,并闡述促進新品種引進普及的對策。只有落實新品種引進,才能真正促進糧食高產,凸顯優質新品種的功能,實現糧食產量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