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玉
[摘要]“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限。”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一份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傾注了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深度思考,更是教師能力的體現,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檢驗。基于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突顯一個“趣”,緊扣一個“情”,注重一個“拓”,強調一個“用”,讓學生快樂、饒有興趣地完成作業。
[關鍵詞]有效性;新課程理念;策略;實踐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實施和深入,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追求有效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如何提高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既是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的體現,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閃耀,更是教師能力的展示。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語文學習”的今天,如何讓作業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發揮其重要作用呢?
一、突顯一個“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學生愿意做作業,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作業,教師應當拓寬思路,將那些傳統、機械式的作業改頭換面,有所創新,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和不同的課文內容,將作業融于游戲、畫畫、手工制作等活動之中,把作業設計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使學生在作業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水平。
富有情趣是作業設計的基礎,作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要盡量兒童化,盡量豐富多彩。例如:在教學生學習生字時,根據小學生愛動手動腦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字的的特點設計謎語、歌謠、兒歌等進行識記。學生編出:田力男;九點是“丸”字;一只狗四個口是“器”;火一蓋是“滅”字;需要一半,留下一半是“雷”;把木圍在框里就是“困”等。這樣的作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可以根據具體情境實施“作業美容”。將作業中“組詞”這樣的字眼,用“找朋友”來代替,“形近字組詞”用“火眼金睛”來代替,“連線題”用“手拉手”或“最佳搭檔”來代替,改錯題用“句子手術”來代替,還有非議頗多的機械抄寫,可以換個名稱叫“拷貝不走樣”。雖然換了個名字,但帶給學生的卻是不一樣的感覺,他們定會格外認真和細心。教師動點心思,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使做作業成了極其有趣的智慧之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緊扣一個“情”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業的人文性恰恰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語文承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一份好的課堂作業,應該緊扣一個“情”字,延續課文所帶來的情感沖擊,進一步升華課文的主題,從而獲得對社會、對人生的不同啟示。例如:學習《媽媽的賬單》之后,學生在感受母親對孩子的濃濃深情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道親情作業——“給媽媽一個驚喜”,要求看誰做得更有創意,又是發自內心的,然后寫下日記,把自己的做法和媽媽的欣喜記下來。有的學生說:“當我把魚夾到媽媽的碗中時,媽媽一下子愣住了,她嘴里喃喃地說,孩子,你長大了,媽媽真高興。”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讀者的心。
實施新課程改革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面對的是一群習慣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的個體,即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對作業內容的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作業內容的設計要以學生的基礎為原則,找準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設計不同層次、多梯度的選擇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擇,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例如:學完課文《海底世界》后,設計的“作業超市”里供學生選擇的作業有:
1.必選
抄寫《海底世界》一文的詞語1-2遍。
2.選學
(1)辨字組詞:澎( ) 湃( ) 梭( ) 賊( )
膨( ) 拜( ) 俊( ) 戒( )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用“不但……而且……”、“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寫句子。
(4)課文中介紹了海底的哪幾種動物?這些動物是怎樣活動的?
(5)自由上網或查找資料,收集有關海洋知識的資料。
(6)畫一畫,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用畫筆描繪下來。
實踐證明,作業賦予人文色彩,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作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三、注重一個“拓”
《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是小學語文作業的最顯著的特征,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更應該注重拓展延伸,體現探究性,滿足學生的探究要求。
1.向思維拓展
通過在作業中強化以語言為載體的思維訓練,體現語文學科的特色。如識記生字詞,可以讓學生先認真觀察,發現用哪些方法能巧妙地幫助識記,提高識記的效率;哪些字詞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可以提出來與別的同學討論。這樣的識記方法比機械地抄寫記得更牢。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培養了探究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也會日漸增強。
2.向課外拓展,向生活拓展
生活是一個大舞臺,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課外,引向生活,能讓語文知識不斷向課外延伸。例如: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為了讓學生對戰爭中孩子的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向他們布置一道作業:回去通過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等形式了解更多戰爭中孩子的生活,關注世界上發生的大事,并想一想我們能為和平做些什么?這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四、強調一個“用”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和價值性,智力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因此,作業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汲取,充滿生活與時代氣息。例如:學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后,向學生介紹家鄉的名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或寫采訪報道,或寫贊美詩,或者與“名人零距離接觸”。又如在學完了《和田的維吾爾》等介紹地方風情的文章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
我的家鄉莆田是個海邊小城,雖然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有與眾不同的媽祖文化,豐富多彩的特產。我們來開一個“家鄉推薦會”,請你調查尋訪,再從下列作業形式(或自己認為更好的形式)中選擇其中一種,一周內完成:
1.仿照《和田的維吾爾》的寫法,寫一篇習作《家鄉的××》。
2.寫一首詩歌贊美家鄉的獨特文化、名優特產。
3.動手畫畫家鄉的民風民俗或名優特產,并配上相應的文字。
4.設計或收集家鄉特產、名勝古跡廣告詞。
上述作業題的意圖是讓學生參與各種“收集家鄉特產”“熱愛家鄉”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領悟家鄉之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增強自豪感。這類突出實踐性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探究等實踐活動獲得能力和素養,它關注的是技能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形式上比較開放,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在學以致用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它不僅是溫故的過程,也是知新的過程,還是創新的過程。作業的優化設計,讓語文作業更具有增值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減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
參考文獻:
[1]袁愛國.讓語文作業增值——名師作業設計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李彩娟.作業設計要基于任務學習——名師作業設計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