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
摘 要:農村初中學生受成長環境、生活閱歷、教學條件等局限,理解感受生活的能力相對較弱。微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集聲音、影像、情感等多種信息于一體,以互動共享的方式服務教育教學工作,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主要針對微視頻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微視頻;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05-01
所謂微視頻,是指個體通過手機、DV、平板電腦等多種視頻終端攝錄或播放的視頻短片。微視頻內容簡潔,傳播便捷,易于共享。同時,具有草根性,一個帶攝像頭的智能手機就可以讓每個人成為生活的導演。農村初中教學條件受限,教師一味地依據文本開展課堂活動,學生學習語文熱情降低,畏難情緒增強,不利于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師生通過攝錄、編輯、整合微視頻資源,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典型、真實的感性材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豐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在教學活動中,微視頻集多重感官刺激于一體,“聞”和“見”有機結合,創設了動態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變得高效、有趣。例如,在講授《口技》時,考慮到農村學生對這種藝術形式了解甚少,筆者剪輯播放了《洛桑學藝》的片段,學生情緒高漲,相機誘導:表演者用口齒唇舌喉等器官發聲模仿大自然各種聲音,這種藝術形式就叫口技。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環描繪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筆下那位口技“達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更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筆者順勢點撥學生描述不同階段的場景,引導學生理解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降低,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增強。
微視頻在針對學困生的分層教學方面更有適切性,成效更顯著。在教授《變色龍》一文時,筆者編輯播放了《超級變色龍》的搞笑視頻,以輕松詼諧的口吻自述變色龍的“變色”過程,啟發學困生理解動物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以及隨環境的變化而變色的特點,深層了解奧楚蔑洛夫不得已而“變色”的可憐與可悲,進而理解雙關諷刺的寫作手法。實踐表明,堅持“小步子”原則,一個微視頻只對應一個知識點的補償性教學方式,創造了一對一的教學情境,學生能接受、易消化,同時也可循環播放,三五個學生,圍著一個平板電腦,就可以解決學習中的大問題,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輕松愉快。
二、突破重點難點,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微視頻教學方式不僅強化了“聽、說、讀、寫”能力中的“聽”和“說”訓練,而且在突破重點難點方面,能引導學生迅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于釋疑解惑。在教學中,筆者嘗試板塊化微視頻講解,受到了學生的熱捧。在教授《安塞腰鼓》引導學生理解“用‘好一個安塞腰鼓表現鼓的魅力、人的精神”時,適時播放腰鼓表演視頻片段,讓學生體會安塞腰鼓人在舞蹈中擊鼓的藝術特點以及自由奔放、粗獷雄渾的地域特點,領略黃土高原人的精、氣、神,感受氣勢磅礴的詩化語言。學生不再游離于文本之外,對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充滿原始、野性、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微視頻還可以作為提出問題、形成對話交流的媒體工具。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練習漫畫題《扶還是不扶?》時,筆者先布置給學生一道微視頻采訪作業,學生化身記者和群眾,自我表達、發出自己的聲音,話題貼近生活,靠近語文,有話想說,能說敢說。寫出的作文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打破了以前提出話題卻“曲高和寡”的尷尬局面,解開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局。學生的參與感和自信心明顯提升,一些內向、膽小、缺乏自信的學生表達愿望明顯增強,規范表達的能力顯著提升。
農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玩手機、迷戀網絡已成不爭的事實,與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微視頻制作門檻較低,信息交流便捷,和學生進行“問題式”視頻互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給學生正能量,也使學生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事實證明,即使在農村也不缺少聰明有潛力的孩子,缺的是把潛力變成現實的平臺,由學生自導自演的課本劇《鄒忌諷齊王納諫》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大放異彩,正是學生受微視頻教學啟發的結果。
三、強化課堂診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微視頻為教師教學研究提供了依據。對農村初中教師而言,一部智能手機就可能成為便捷高效的“錄課設備”。語文教師之間開展同課異構賽課活動,聽課人員可以通過觀課,以微視頻的方式采集教學現場信息。而后選取典型視頻案例進行觀摩,據此進行議課評課,互相點評,互相學習。通過可控性回放,使把脈診斷、研討研判更有針對性,具有包容性,充實了語文教研活動。彌補了傳統教研活動坐而論道、形式單一、隨意延伸的短板。促使教師不斷審視教學過程,促進教師不斷地拓展知識結構,從而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微視頻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高效共享。語文教研組堅持集體備課,凝聚團隊智慧,建立微視頻資源庫,使微視頻教學資源相對集中,便于流動更新。備課活動中的微視頻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樂學愛干,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范福蘭,張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視頻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