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權 徐悅 劉淑梅 尚慶偉 于洋 周玲 譚麗 張紹靜
摘要 通過對江蘇省連云港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分析,查找農產品質量安全質量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執法、強化檢測、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挑戰;建議;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304-02
近年來,連云港市農業生產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紫菜生產加工基地、泥鰍養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額突破4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比例達到12%,糧食總產達到359.3萬t,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以上,達到277.5億元,農業生產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隨著農業的加速發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得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形勢也在不斷轉變,一些制約監管的瓶頸問題日益顯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仍需要不斷提升。
1 監管現狀
近年來,連云港市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按照“產出來”和“管出來”的原則,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區、示范鄉鎮的推進,全市有多個鄉鎮被認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鄉鎮,贛榆區石橋鎮、東海縣桃林鎮、新浦區浦南鎮等20個鄉鎮被認定為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鄉鎮,多個縣區被認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區,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有效地防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構建了“政府負總責、監管到鄉鎮、檢測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在市、縣(區)農委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室,全市88個涉農鄉鎮(街道)均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專職監管人員達到300余人,各村配備有兼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員,形成了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監管網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本實現“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的標準。
1.2 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進入常態化
在市級及東海、灌云、灌南、贛榆等縣區建設有6個專業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中心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并通過了省級驗收,監測范圍包括蔬菜、飼料、生鮮乳、瘦肉精等農副產品,可以檢測包括甲胺磷、對硫磷、氯氰菊酯、三唑酮等40種農藥,同時具備車輪蟲、指環蟲、白斑病毒、pH值、水色、透明度等8項指標的快速檢測能力。另外,在農業園區、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有快速的檢測點,每年檢測樣本達到1.8萬份,農產品監測基本實現全覆蓋,蔬菜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98.5%,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100%[1-2]。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走向正軌
通過對“農業投入品、市場整頓、案件查處以及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監管,形成市縣聯動、部門聯合的防控體系,嚴把“農產品市場準入關”,尤其是突出對農藥和肥料的監測、監管,嚴防農產品源頭污染;同時以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創建為主抓手,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方式,對農業生產進行連片指導、管理,連點成面,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的難度。
1.4 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穩步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政府建設的推進,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健康安全的要求和對政府的期待越來越高,民眾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擴大,農產品消費結構正在由單一型、數量型向質量型、多元型轉變,人民群眾的消費觀念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有機、綠色農業得到迅速發展,農業“三品一標”生產總量占達35%,居全省首位,農產品精深加工穩步發展,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
2 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舌尖上的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重大的民生事項,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
2.1 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對監管提出新要求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意識普遍提高,但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依然缺乏科學、合理的認知和判斷,加上信息傳播方式的便捷化、高效化,個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很容易產生群體性的誤導,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帶來極大影響,這就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業化、迅速化水平的提升。農村勞動結構發生轉變,“3899”群體(婦女、老人)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村勞動力的匱乏造成農藥、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加上鄉鎮工業化的發展,部分耕地、水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農產品源頭防控由過去單一的監管,逐步向需要多部門配合的綜合執法轉變[3-4]。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農產品監管的工作重心在鄉鎮、在基層,但由于鄉鎮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和經費保障,大部分基層農業執法機構處在缺執法器材、缺執法權限的局面,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依然停留在“運動式”“突擊式”的基礎上,沒有形成常態化的監管體系。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依然不高,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組織程度不高,部分小加工點、小作坊隱蔽性高,查處難度較大。
2.3 農業生產品牌化意識不強成為重要制約因素
基于對傳統農業的認識和農產品品牌認證和創建的特殊性,農民、基層鄉鎮和農業企業大多缺乏長遠意識和品牌眼光,農產品生產方式以及質量對價格影響因素依然較小,加上近年來農業補貼方式為“普惠”的方式,在鼓勵農民科學種田、綠色種田方面補貼力度較小,農民進行精細化管理、綠色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3 建議
3.1 強化農業生產執法
要在執法內容和執法方式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執法方式上要進一步提升基層監管能力,將資金、人才充實到基層一線,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效能,同時要改變農口部門單打獨斗的現狀,建立工商、食監、公安等多部門、多渠道聯合執法的工作機制,形成立體監管網絡。執法內容上要形成全流程監管,在加強農資專業店建設的同時,對銷售違禁農藥等農資的銷售點進行取締,鼓勵超市、連鎖店積極與農戶形成訂單生產,引導第三方對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進行督促、指導。
3.2 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
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基層快速檢測與市、縣專業檢測相互協作的檢測模式,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制成品包裝等醒目位置印制檢測結果,提高公眾對農產品檢測的認知度。變被動檢測為主動檢測,對全市農業生產按照類別劃分監測區間和檢測點位,不定期開展例行性檢測,為農業監管提供數據支撐。加大對農產品檢測中心的經費投入和人才隊伍的培養,積極開展公益性檢測活動,提高商戶送檢積極性。
3.3 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在農業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生產流程檔案記錄,對農藥、化肥使用量及品種、農業管理方式等進行建檔記錄,同時在大型超市、農貿市場推廣農產品準入機制,督促商場建立農產品監控網絡,形成市場化操作、政府協調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在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廣視頻監控系統,對農產品生產全流程進行監控存檔,做到有據可查。
3.4 加大宣傳及培訓力度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定期組織市民參與到農產品檢測中來,提高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的認知度。積極依托基層農業生產組織,全面推廣綠色農藥、配方施肥等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對農產品生產的品牌意識。加快“三品一標”建設,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減少農業生產參與單元,通過工業化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
4 參考文獻
[1] 何三鵬,王南,張文斌,等.上海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完善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5):19-21.
[2] 丁森林,陳小霖.江蘇省蘇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探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3):67-69.
[3] 劉淑梅,徐靜,周玲,等.連云港市蔬菜農藥殘留狀況分析及對策[J].蔬菜,2013(8):67-69.
[4] 徐敏權,劉淑梅.淺析連云港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蔬菜,2015(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