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魯 朱貝貝
摘 要:中原思想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它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意識和性格,而且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更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進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中原;思想文化;力量;和諧;傳承
1 中原思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古有九州,河南居九州中心,稱為“中州”,簡稱“豫”,但因河南境內平原較多,所以稱為“中原”,中原泛指以洛陽、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專指河南省。那么什么是中原思想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原思想文化則主要是指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即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是百家蜂起、諸子爭鳴傳統思想的活躍時期,其中包括儒、道、法、墨家等思想。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講說的地域主要是在中原。道家思想的老子,他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而寫下了《道德經》。程顥、程頤是河南洛陽人,宋代理學的開創者,他們不僅把儒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思想高峰,而且成為了宋元明清以來的主流意識形態。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是河南人,他提出了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漢唐以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儒道互補,加上佛學的調適,在宋代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意識形態,這也是在中原地區完成的,可以說這些與河南都有著很深的淵源。
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所在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深刻、進步、傳播、傳承、創新、活化。中原思想文化始終傳達著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理念,不僅涵蓋了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而且還體現了向往和平、友好相處、和睦和諧的精神境界。
2.1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是“愛人”的道德學說,主張“仁、禮”。仁,主要體現人道精神,指同情、愛護、關心的心態;禮,則體現禮制精神,是指禮儀、禮貌這樣的規矩。孔子提倡“殺身成仁”,意思就是說為了維護“仁”這一道德思想理念,寧愿犧牲自己的性命。“克己復禮為仁”即是講要促使自己的視覺、聽覺、語言、行動都要符合“禮”的規定。而孔子把“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作為基本要求來規范弟子的言行舉止,更是把誠信看作做人行事的出發點。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說無論一個人的才華有多橫溢,知識有多淵博,總是會有不懂的問題,只有實事求是、虛心求教的態度,從中學習到更多更淵博的知識才是聰明、智慧的選擇。“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出并歸納的五個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五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依存,隨著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支柱,不僅帶動了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而且推動了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它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氣、造就優良品格、培養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和進步,可以說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是促進和諧、維護穩定
和合理念是中原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老子提出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論語》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儒、道、釋的思想中都包含著“和”的內容。和合,就是其本身字義,“和”一般情況下指和諧、和平、祥和;“合”一般則是指結合、合作、融合。
“和合”的最高理想實現是“和諧”,“和諧”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追求、崇尚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以及文明持中的和諧意識形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即是指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睦,它所反映的是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它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相互之間的統一。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和”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和諧”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政通人和是人們理想的政治心態和社會生態。不僅為今天的道德素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流、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找到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道路。所以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發展問題時,我們只有以文化的力量求同存異、擴大共識,才能有效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貿易沖突摩擦等共同難題。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溝通心靈、促進和諧的獨特作用,用文化的力量來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為應對挑戰、加快發展營造人心齊、社會安、大局穩的良好氛圍。
2.3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領東方文明的進程
長期以來,中原思想文化一直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甚至遠播西方文明,并綻放出瑰麗的文化特色和魅力。《馬可·波羅游記》對當時東方國度和諧思想的贊揚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稱道。1988年,全球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之前,去學習孔子的智慧。”這充分地證明了中原文化在精神境界上所建構的文化思想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理想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在環境污染惡化、能源消耗嚴重、人為災難頻繁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進步也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3 中原思想文化的傳承與活化
文化凝結歷史,文化連接未來。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論斷等,都可以不斷地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以“道”解釋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人和地、天、道并列,并且認為地、天、道、人相互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與現代社會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相一致。我們也可以把《道德經》中順應自然、效法自然與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管理的內涵和發展思想,而且開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天地。
《論語》強調“仁”“禮”思想,“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尊重的情感。“禮”,即是指建立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準則。在現代的生活中,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例如,看到別人的不幸遭遇,仁者應該有惻隱之心,不應摻雜功利去計較和考慮,而應當伸出援手相助。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跡,每年評選的感動中國,他們的身上都能體現出仁愛的傳統精神和美德,這是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承與活化。
我們也可以把《論語》中的倫理思想與市場經濟的職業道德結合起來,從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不僅提高了中華民族整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更體現了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規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和秩序。
4 結語
中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寓意深遠,決定了中原思想文化對于中華文明意識形態的形成,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徐光春.文化的力量[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