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
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向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逐漸深入和發展,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小學語文作為我國九年義務教學的重要科目之一,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技能的重要任務。但是,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教師還應該深入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元素,向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性,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進行相應的探究,通過不同教學方式的有效開展,全面實施小學生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中實施情感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通過情感的挖掘,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激勵,在情感和認知上獲得較大的發展,從而不斷夯實學生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的斗志,構建學生健全的情感世界,不斷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
在新課程背景下,情感教育已經成為國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教學目標之一。因此,在各科目的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情感教育的元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仔細研究,認真發掘,在教學內容中發現情感教育的元素,用正確的方式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相對其它科目來說,小學語文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關鍵學科。因為語文我國的母語,更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學生在文字中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感染。比如“喜歡”,這個詞語看似平常,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包含了許多情感因素,對學生情感的啟蒙培養。
所以,在教學中,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教材中挖掘情感元素。具體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民族情感。比如《開國大典》、《梅花魂》等文章;第二,親情、友情,比如《可貴的沉默》、《他是我的朋友》等文章;第三,熱愛大自然,比如《鳥的天堂》、《只有一個地球》等。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著豐富情感的文章,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抓住細節,具體開展情感教學。比如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這一內容時,這篇文章中蘊含的情感主要是作者的思鄉之情。[1]在文章開頭就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作者的心跡:“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作者的故鄉在江南,作者的故鄉有楊梅。那么學生的故鄉在哪里,學生的故鄉有什么呢?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切入點,讓學生深思自己的故鄉,全面認識個審視自己的故鄉,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從而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創設情境,寓情于景
情境創設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置身于某一個場景中,學生受到場景的影響,受到文章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感染,寓情于景,就會有效地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文章時,教師就可以營造一個悲傷的情境,用網絡課件音頻播放該文章,在悲痛的音樂氛圍中,老師沉默了、學生沉默了,一切都鴉雀無聲。這種極力渲染的悲傷情境,能夠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讓學生意識到周總理的偉大,深得民心。第二,讓學生意識到這樣一個偉人真的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一個“情”字,讓學生更好、更深地感悟文章中流露出來的情感,讓學生深切地緬懷這為偉人,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
再比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短片,在短片出現“狼牙山五壯士”彈盡糧絕,為了不被敵人俘虜,英勇跳崖就義的瞬間,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為這種敢于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折服,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小學生情感教育也應該做到學以致用,繼續深化和優化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后,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加強對文章中情感的認知,來完善和加深學生的情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效果。[2]比如在教學《山中訪友》這一內容時,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大自然,拜訪現實中的“朋友”,通過學生在自然中見到的各種動植物,要求學生寫成短文,從而深化學生的情感,加深教學效果。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需求,更是學生發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實施情感教育,構建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振環.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措施[J].學周刊,2016,21:45-46.
[2]王立新.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實施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