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陳宏濤



[摘要]以天津農學院大三、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實際情況,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學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時間為138分鐘。除正常上網外,學生使用手機游戲時間所占比例最大,占22.2%。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多有不健康的方式。針對這三方面問題,為促進教育教學,建議:轉變教育方式,使手機給學校教學帶來更多便利和效率;正確認識玩游戲這一現象,并給以積極引導;在下一代手機設計中添加有益于教育的健康元素。
[關鍵詞]智能手機 大學生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6-0115-02
高校作為培育人才、施行教育的重要場地,了解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情況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當前移動互聯時代,作為國家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教育領先者更應順應時潮,了解大勢,并積極引導時潮的發展。本研究以筆者所在高校學生為樣本展開了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智能手機使用的時間、使用的應用程序、操作姿勢等,這些數據是不能從通信部門直接獲得的。我們希望此研究的結果能為高校教育者針對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不正確使用手機方式、長時間玩手機游戲等情況,開發、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智能手機各種功能,為教育教學、學生社團活動、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一、研究設計
(一)調查時間
2016年4月20日至28日。
(二)調查方法
本調查隨機對天津農學院不同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男113人,女27人)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37份。經過對回收問卷進行有效性判斷,剔除作答不完整的,以及利用智能手機僅使用10秒以下(包括接發郵件、上網,看時間等)的問卷,除此之外,也不包括僅把智能手機當做一個音樂播放器的問卷,最后實際統計出有效問卷為133份。
(三)調查項目
主要包括智能手機的使用時間;使用的應用程序和時間;姿勢:站位(步行和靜止)、座位、臥位(仰臥、俯臥和側臥);使用場所;手機亮度調整方式及桌面亮度感(暗、較暗、合適、較亮和亮)評價等。
二、結果與分析
(一)使用時間
表1是智能手機每日使用的時間(分)和每日連續使用時間(分)的調查結果。由表1看出,大學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最長為789分鐘,平均值為138分鐘,中值為107分鐘;但每天連續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最長為180分鐘,其平均值為10.4分鐘,中值為5分鐘。
(二)使用的應用程序
圖1顯示了大學生按降序排列每天使用應用程序的平均時間。其中,上網、游戲、QQ和微博的使用時間占全天使用時間80%以上,需要說明的是,圖中上網時間表示的是除了上QQ和微博之外使用其他應用程序所用時間,主要包括上網看新聞、網上購物等所用時間。由圖1還可以看出,中值排列前三位分別為上QQ、上網和上微博,但智能手機僅作為電話使用的中值卻已接近零。這就說明隨著智能手機應用的多元化,有超過一半的人使用智能手機不單單是僅作為電話使用。
(三)使用姿勢
圖2顯示了智能手機使用姿勢的分布頻率情況。站位包括行走和靜止兩種姿勢,臥位包括仰臥、俯臥和側臥三種姿勢。其中,座位使用智能手機頻率占47.1%,站位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最小,占21.6%;而步行和仰臥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相等,占使用姿勢總量的8%。
(四)智能手機亮度的調整方式和亮度感評價
從參與統計的130名大學生看出,智能手機屏幕的亮度自動調整和手動調整幾乎各占一半,自動調整為67人,手動調整為63人。而手動調整中幾乎不調整、有時調整和經常調整分別為34人、24人和5人,除此之外,還有3人沒有作答。圖3表示的是智能手機亮度感評價結果。由圖3看出,46%的大學生認為智能手機的亮度感合適,6%的大學生認為智能手機的亮度感較暗,4.5%的人認為智能手機的亮度感較亮,而認為較亮的人數比認為較暗的人數多11.2%。從采訪的對象還可以看出,智能手機調整方式中經常調整的大學生對手機的亮度感評價較低,這可能是由于使用者為了延長電池的壽命而把智能手機屏幕的亮度調整到可視距離之內的緣故。
(五)使用場所
圖4顯示了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場所的分布情況。由圖4看出,大學生在陽面寢室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最高,占37.9%;其次為在學校,占20.3%;大學生在陰面寢室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和公交車內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相匹敵,占11.85%左右;陽面寢室座位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和在學校座位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也相當,占16.4%左右。
(六)大學生在寢室使用智能手機的可視距離
圖5顯示了不同姿勢的36名大學生在寢室使用智能手機可視距離的檢測結果。由圖5看出,座位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可視距離最遠,為32.1cm;其次是站位,可視距離為30.2cm;俯臥位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可視距離最近,為21.6cm;側臥和仰臥可視距離分別為23.7cm和25.3cm。
三、啟示與對策
(一)學生的手機使用時間出現偏多現象
從統計數據可知,現天津農學院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138分鐘,約2小時,其中最大使用時間789分鐘,約13小時。據此計算,除了吃飯和睡覺,該類學生其他時間都用在了手機上。不可否認,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大眾化,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包括社會整個全體的手機使用時間都會增多,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1]作為高校一方,如果一味地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或者時間,不是明智之舉,正確的方式是主動迎接手機使用時間的變化,改變自我教書育人的方式。[2]具體的措施是可以建立學校課堂手機客戶端,建立起學校、授課教師與學生的即時互動。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教學互動環節,利用課堂手機客戶端來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師生教學互動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這一現象,學校組織開發各種APP客戶端軟件。除此之外,針對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與手機打交道這一現象,學校可以建立或開發更多的手機功能,促進學校內各種社團、學生會或學生團體間的線上交流,并組織開展線下活動。總之,隨著智能手機使用時間的增多,高校的教育方式也應發生變化。
(二)除正常上網外,學生使用手機游戲時間所占比例最大
一直讓學校教育者和家長們比較頭痛的一件事在這份調查中也有反映:學生使用手機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娛樂游戲上。[3]從高校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素質和能力水平提升的。但是,隨著手游的不斷普及和多樣化,學生花在游戲娛樂上的時間還會更多,相對而言,花在學習上或戶外活動上的時間會減少,而如何處理這一問題,將會是全國高校教育者普遍面臨的問題。小玩怡情,多玩不益。[4]在看待學生玩游戲這件事上,高校教育者和家長們應該首先樹立正確觀念:合理合適的時間玩一下游戲,可以放松大腦,釋放壓力,另外有一些游戲還能起到益智和促進同學間相互交流的目的。其次,積極地培養學生其他更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也是很重要的,高校可以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陽光運動,吸引學生放下手機,走向戶外、操場。或者組織一些利用手機參與的有益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手機的使用上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中,進而達到幫助學生遠離手機游戲的目的。相信隨著學生自我身心的成熟,對游戲的過分熱情也會漸漸消減,最終達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荊玉君,段麗君.大學生智能手機脫癮新探[J].藥學教育,2015,31(01):45-48.
[2]周珂.論智能手機視頻拍攝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運動,2015(109):89-90.
[3]李偉軒.連續使用一小時智能手機對大學生視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1):131-132.
[4]陳懷志.智能手機給高效課堂教學帶來的沖擊和啟示[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04):148-15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