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娟
[摘要]這是一個大眾創業、萬創創新的時代,大眾創業、萬創創新被視作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雙引擎”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二張成績單、第二課堂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越來越受到支持、鼓勵和重視。大學生從創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只有正確地找出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和創新。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 創業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6-0225-02
“大學生、研究生創業是‘草根創新的重要力量,PPTV網絡電視就是我校大學生創業成果。住鄂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說,我們不鼓勵大學生、研究生走擺地攤、開咖啡店式創業之路,要引導他們走“需求拉動、創新驅動”之路,開展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
簡單的一段話不難看出大學生從創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只有正確的找出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和創新。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創新創業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最終導致高校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高校大學生創業顯得越來越重要。
大學生創業是改善社會就業結構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1999年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的理念發生了轉變,開始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校畢業生增多與社會崗位需求量變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56萬,另外還有往屆未就業學生,就業形勢尤其嚴峻。高校大學生積極的進行自主創新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我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相比較而言,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層次相對會比較高,利于改善就業的結構,所以說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是改善社會就業結構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創業是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大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理論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畢業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新創業中,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這是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哲學上說人的價值在于實現自我,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不但實現了自身的創業夢,也對幾經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勢分析
高校是思想聚集之地,也是人才聚集之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的精英。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外部優勢和自身優勢。
(一)外部優勢
自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以來,已經近二十年。2002年,教育部召開“創業教育”試點工作會議,確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九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給與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自2005年開始,國家每年頒布的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有關工作的通知,都會強調創業。與此同時,各省也根據自己本省的情況頒布了一系列的鼓勵創業的政策,支持創業。2015年,李克強總理更是在多個場合提到要創新創業,于是一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到來。各高校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提倡學生第二課堂的開發,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獲得第二張成績單。國家和各省組織和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賽活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實踐中。有些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獲獎的創新創業項目可以兌換學分,同時給予獎勵和資金的支持。自此,創新創業開始走向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
(二)自身優勢
相對于其他社會創業群體來說,大學生創業有著其他創業群體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自身優勢。大學生有著團隊組合優勢、學科專業優勢、校園環境優勢、政策支持優勢等諸多優勢。
團隊組合優勢。大學生在校期間,會遇到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志同道合的同學,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逐漸培養自己的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不斷學會團隊合作、集體協作意識。相對而言,大學生的思想更為單純,能夠很好的相互配合、相互磨合,一起組建志同道合的團隊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突出、配合默契、務實高效才能利于團隊長久有效的發展,的團隊才能成功的進行創新創業。
學科專業優勢。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創業群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優勢。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學生組建起來的團隊,能夠做到專業知識的交匯,能夠對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準確的解讀把握能力,能夠對創新創業環境有著準確的辨析能力,對創新創業趨勢有著精確的判斷能力。大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科專業知識優勢,能夠做到精準策劃、精準創新創業,將創新創業落到實處。
創業教育優勢。隨著國家政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傾斜,大學生創新創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肯定。很多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素養。進行創新創業的必要訓練,讓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有了清晰的概念和思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很多高校成立創新創業聯合會,組織學生進行積極進行創新創業項目書的撰寫,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的大型賽事,在實踐中檢驗創新創業課程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和提高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劣勢分析
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具體的實踐操作不熟悉,導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上有著獨特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劣勢。
資源缺乏。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大的瓶頸是資源缺乏問題,首先大學生缺乏創業必備的啟動資金,也難以拿到大額度的銀行貸款。雖然大學生從創業政策明確規定,大學生創業貸款必須在有一定流水后方可貸款,這增加了創新創業的難度。同時,大學生缺乏必要的人脈資源,創新創業需要大量的各行各業的人脈,大學生剛邁入社會,人際關系面比較狹窄,人脈資源匱乏。
經驗缺乏。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往往在創業初期沒有充足的準備工作,無法準確地預測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由于經驗缺乏,大學生在遇到創業中的資金周轉困難、難以打開市場的情況下,往往難以正確客觀的面對。此外,大學生創業難以對招商引資、市場分析進行實踐性的論證和分析,往往容易導致創業失敗。
綜合能力缺乏。大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十分寶貴,但是大學生綜合能力普遍缺乏。創新創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很多大學生沒有經歷過市場實踐和社會實踐,在組織領導、協調協作、溝通交流方面存在問題。同時,大學生沒有經歷過創業的大起大落,難以真正做到一名創業者應具備自覺性、堅毅性、自控力等基本素質。
四、如何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大學生自身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勢與劣勢并存。在新時期,如何正確地分析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勢與劣勢,如何準確地掌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支持力度和優惠政策都在不斷增加。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進行充分的自我學習,主動關注就業創業政策,了解大的就業創業環境。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能否充分了解創新創業的政策,在政策范圍內進行創業。
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個最大優勢是創業環境好,大學是思想的聚集地,也是人才的聚集地。大學生自主創業應該充分利用高校資源,高校有著諸多不同的專業,而大學生的成功創業需要對法律法規、行業行規、項目策劃、項目論證、市場行情、市場資源、賬務流動、資金周轉等多個領域都熟悉。大學生自主創業初期,恰恰可以抓住這些高校資源優勢,在組建團隊時要吸收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創業。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進行自主創業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掌握創新創業政策、主動地了解市場行情、主動到市場中進行調研和實踐,主動地不斷完善項目策劃書。大學生自主創業還應該主動在實踐中論證項目的可行性,未必所有的創業都會成功,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對創業項目進行調整,才能最終實現成功創新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
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創新創業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由于創業的社會經驗缺乏,往往難以達到創業需要具備的各種素質。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應該主動的鍛煉自我的自控力、堅毅性、吃苦耐勞能力,努力培養創新意識、商機意識;應該積極參加學校創新創業相關的學生社團,努力提高自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創新開拓能力;應該不斷強化自我的組織領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協作能力;應該努力夯實理論基礎知識,主動聽取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進行自我學習和進步,為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知識儲備基礎。
總而言之,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時代的潮流,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作為高校應該主動出臺創新創業政策,給予創新創業的同學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應該制定完整的創業課程計劃,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作為大學生自身,應該充分了解自主創業在資源、經驗、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劣勢。同時,也應該充分利用國家和學校的政策優勢,應該充分利用團隊組合優勢、學科專業知識優勢、創業教育優勢。這是一個大眾創業、萬創創新的時代,大眾創業、萬創創新被視作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雙引擎”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二張成績單、第二課堂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越來越受到支持、鼓勵和重視。大學生從創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只有將劣勢和優勢做客觀的分析,才能更好的實現創新創業,減少創業路上的困難,才能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和創新,最終成功的創新創業。
【參考文獻】
[1]http://hb.xinhuanet.com/2015-03/08/c_1114559978.htm
[2]萬榮根,曲小遠.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市場化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
[3]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01).
[4]劉志.大學生創業意向結構及其現狀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