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管若愚 石濱閣 王天樂 張珂
摘要:精神殘疾指患精神病兩年以上人殘留有精神癥狀,影響力工作、學習、家庭生活及社會職能,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病人,以往對精殘護理的特點是集體看護式,以管理為主,實行養治結合的方針。精神殘疾做為殘疾人中極為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與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對家庭也有極大影響。本文從精神病人的現狀出發,分析其癥狀、危害和治療方法,提出指導意見
關鍵詞:精神殘疾;現狀調查;問題分析;指導意見
引言:
何為“精神病患者”呢?醫學上解釋說明由于患者身體內部與外部受到某些有害影響而引起出現的大腦功能混亂,導致患者在身體知覺、頭腦意識、主觀情感、大腦思維智力等出現障礙及缺損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在患者心理狀態的異于常人,出現各種各樣的精神混亂的癥狀。例如,對既定時間、地點、人物判斷出錯;感覺不到自己的軀體及軀體活動的存在;覺得自己的言語表達、思維邏輯、行為舉止不是由自己主觀意識決定而是受外力影響支配;對客觀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某些事物,患者斷言能感知其存在;在明顯與既定事實現象不符的錯誤認識下,患者仍固執己見或是完全不能憑借親身體驗與經歷進行改正糾正,又或是對自己周邊發生的一切事物不為所動等。為了更深入的了解這部分人群,通過前往全國首個民辦救助站——“南泥灣”精神殘疾人生活園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精神疾病四大癥狀
(1)思維破裂:精神疾病患者在進行思考時往往沒有重點,幾個想法之間缺乏一切必要關聯,敘述時語無倫次,首尾不應,邏輯混亂。醫者完全不能與患有思維破裂的患者進行語言溝通。
(2)情感障礙: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會冷漠對待自己的家人、親人,甚至出現對抗情緒。對自己周邊發生的一切事物不為所動,全天靜坐,思維混亂。患有嚴重情感障礙的患者會基本喪失自我管理能力,對生活作息造成嚴重影響,嚴重造成自身的健康危害。
(3)幻覺妄想:患者產生的幻覺中往往以幻聽比重最大,患者會感覺周圍有人與其述說,或幻聽到周圍有人對其評頭論足。患者的行為往往受制于幻覺,甚至出現遵照幻聽的“命令”做出一些列高危舉動。
二、精神病的危害
(1)被害妄想:基本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的最常見癥狀之一,大多數患者采取忍讓躲避的行為,但也存在少數患者會“主動出擊”,主動對妄想對象進行施暴。
(2)抑郁情緒:精神疾病患者在病癥的不同時間段,可能會對應表現出情緒低落、厭惡周圍事物等狀態。其中著重要引起注意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出現自殺行為的患者,是在患者的精神疾病癥狀得到治療消失后,主觀上因為自己曾經的病有了沉重的思想負擔,不能正確對待之后正常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例如升學,婚姻生活等,感到窮途末路,想結束生命。
(3)極度興奮:疾病癥狀表現為患者思維混亂嚴重、語無倫次、行為隨意。此類患者也是最有可能做出自殘、破壞物件、攻擊他人等行為并且他們的過激行為會持續較長時間。
(4)藥源性焦慮:此為現在醫學上的抗精神病藥物存在生理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引起患者隨機的躁動不止并伴有出汗,心慌等。這些表現多是發作性的,有些病人會在接受長效針治療之后的少數天之內出現上述癥狀。
三、精神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不斷增大,致使我國精神病患者數量逐年增長,目前我國有精神病患者1億人。精神病人是一種以精神無能,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無論采取任何辦法,精神病人始終無民事能力。對精神病的治療可以從外部和內不兩個方面入手。
外部:
(1)藥物治療:現今醫學上,普遍對各種精神疾病患者通過使其服用西藥處方進行緩解治療,并且維持正常的精神狀態。
(2)飲食治療:將各類食材通過特殊的技藝加工成為食品,通過長期進食此類食品達到預防治療的目的。西式食療是通過對各類食材的互補或調理各種營養素攝入平衡,達到治療與營養有關的疾病。而中醫食療則是利用食物或藥食兩用藥物按照中醫理論嚴格搭配,通過扶正祛邪、調理陰陽而達治療疾病之目的。
內部:
(1)心理治療:從現今的醫學角度來看,精神疾病的完全治愈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是維持在藥物的終身調理控制下,因此精神病的治愈率是很低的。但是,精神病的治療也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隨著醫學的進步,心理治療法對于精神病的作用成效顯著,通過心理療法能有效治療大部分精神疾病。
(2)行為治療:讓患者盡可能多的進行有范圍控制下體娛活動,轉移注意力,嚴禁吸煙熏酒,調整作息規律、保持心態平衡。每當季節變換時患者的病情會有所反復。當季節交替時,需要及時增減衣物,變相為病人進行內部治療。
四、 救助現狀與救助意見及建議:
(1) 救助現狀:
1、 目前社會上的的精神病醫療機構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其它綜合性醫院基本沒有精神病就治專科,缺乏必要的精神疏導和及時醫治條件。
2、 實現就醫的對象極少。由于部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醫療保障水平較低,患者家庭沒有能力拿出錢去醫治,只能由家庭給予一些照顧,很多家庭沒有能力履行監督的能力,久而久之,只能放任自流,對患者的監護治療能力嚴重不足,造成不安全因素。
3、 地方民政部門的救助資金量有限。很少有針對精神疾病的救助資金,與高昂的治療費用相比矛盾凸顯。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保障水平不夠,患者不能從根本解決其治療康復問題。
(2) 意見與建議:
1、需要深刻認識到,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且不可侵犯,精殘人士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亦是如此。
當然精神殘疾人士也是較為特殊群體,我們可以做的是:倡導建立一個公眾交流平臺,加大社會、網絡宣傳,倡導人民群眾通過正規途徑去了解精神殘疾人士,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維護他們的尊嚴同時倡導推進“一對一”、“幾對一”的高效幫扶救助機制,給予適合的幫助,而不是跟風施舍。
2、建議本地區政府加強精神病人醫療機構建設。針對本地區精神病人數量大且可能存在帶暴力傾向對象的現狀,應加強精神病人治療機構建設,新建或整合一些民營幫扶機構成立一個精神病人醫療機構,為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詢和正規治療提供基本條件。
3、協助本地政府或救助組織落實監管責任。組織志愿者定期幫助相關單位統計數據,整理檔案,切實掌握各鄉鎮、街道辦及清楚本轄區患病對象情況,積極聯系親屬抓好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治療工作,落實具體責任人和監護責任。
五、 總結:
綜上所述,“南泥灣”精神殘疾人生活園作為全國首個民辦救助站讓我們關注起了這部分人,精神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同時它也是一個社會責任,通過本次對“南泥灣”精神殘疾人生活園的主人——李廣佳老先生的訪問及我們后期的工作可以看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精神殘疾人的問題,需要政府對精神病人保障機制的完善,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能實現南泥灣助殘園這類非盈利民間公益助殘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也只有通過各方面組織機構的協同合作,精神病人的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協調和解決。
[參考文獻]
[1]郗玲燕,黃秀芹,朱鳳英,高興,賈海玲,崔利軍.《不同精神殘疾程度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比較分析》.社會·行為·心理.2015年10期.
[2]成玉敏,嚴保軍,于麗燕,付希光,崔偉,狄亞琴,桑文華,孫秀麗.《210例1分裂精神殘疾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精神衛生研究.2012年08期.
[3]李立紅,楊小麗,成曉嬌,諶業維,孫亞梅,曾原琳.《論精神殘疾患者醫療保障得外部效應及政府責任》.醫療保障.2015年07期.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