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琴
【摘 要】中學教育工作是培養和造就學生人生的起點。而班主任對于學生尤其是寄宿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以促使學生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從思想上進行啟迪、從情感上進行交流,使寄宿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為其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筆者對偏遠山區寄宿制中學中班主任對于班級的管理進行了淺析和思考。
【關鍵詞】寄宿制中學;偏遠山區;班級管理;班主任
筆者所處地區為享受少數民族政策的偏遠山區,為了有效對教育資源整合,全縣按照地域將初中整合為大片區中學,近幾年,由于農村進行撤點并校,相續建立起了寄宿制學校,寄宿生由于親情缺失造成的學習問題、道德問題、行為習慣問題、生活困難問題、心理壓力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影響到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這就要求寄宿制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從原來的學習教導者、管理者、督導者轉變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引領者、生活的導向者、心理健康的輔導者、親情教育的代替者,既成為學生的教育者,又成為學生的父母、朋友和玩伴,努力為寄宿制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消除其成長隱痛。
1偏遠山區寄宿制中學班級管理中的現狀及問題
在通常的教學實踐中,班主任所教科目大多數是主課,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對所帶的班級負責,處理班級中發生的各種常規問題,協調學生與任課教師的關系,應對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而這種情況在偏遠山區農村寄宿制學校中越發明顯,班主任扮演的是一個全面管理者的角色,事事管,樣樣管,處處管,工作時間的無邊界,承擔責任的重大,是的班主任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
與之相反,學校里的任課教師只負責日常的教學工作,對于班級工作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可以不問不聞,久而久之,教師的教育功能被逐漸退化,日益演化成一個教書匠的角色。
2如何更好的進行寄宿制學校的班級管理
2.1培養寄宿制班主任的各種素質
當前,寄宿制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加之學校對班級管理的科學化要求也越來越高,承擔的責任越多,這就使得班主任從早到晚陷入繁瑣的學生事務中不能脫身。寄宿制不僅給學校管理帶來許多問題,也給班級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同時也為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寄宿制班主任不僅要具備一般教師的基本素質,而且還應具備一些特殊素質。
2.1.1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偏避山區農村學生分布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都是寄宿在學校中,衣、食、住、行、學等都在學校,24小時的全天候管理,使班主任沒有空閑時間,工作內容復雜、工作量巨大;此外,農村寄宿制學校工作環境艱苦、師生生活條件差。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寄宿制班主任必須具有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
2.1.2努力打造全方位多面手能力
寄宿制學校須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住宿等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班主任不僅要認真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還要義不容辭當好保育員、安管員、衛生員、服務員、監督員、守門員,在生活上關心每個學生,在困難上幫助每個學生,在疾病中關愛每個學生,在心靈上喜歡每個學生,做一個“多面手”、“萬能人”。
2.1.3隨機應變能力
班主任需要敏感、迅速,準確判斷和靈活、機智、巧妙處理學生管理問題的能力。時時刻刻深入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生心理脈搏,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和難以預料的臨時處置問題。
3關于寄宿制中學未來班主任管理班級的思考
3.1推進班級管理體制的改革
推進班級管理體制的改革,變班主任一人負責制為班級教育小組集體負責制,班級教育小組成員實行“1+N”模式,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寄宿制學校中的生活教師、學生班長、家長代表組成,并且成立家長委員會。學校所有任課教師和生活教師全部進入班級教育小組,班級不再是班主任的“私人空間”。改變了原來班主任“一人說了算”的局面,任課教師、學生和家長也從管理的客體成了管理的主體,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班主任轉變為班級管理的領導者。任課教師轉變為班級管理的責任人。使得任課教師不僅懂得如何教學,也要知道如何育人。班級教育小組制作為一項基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生事物,從轉變教師角色的意義上來講,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2拓寬寄宿制班主任的角色
做學生健全人格的領路人和心理健康的輔導者。寄宿制學生因親情缺失、管教不力,往往存在自私、冷酷、孤僻、懶惰、膽怯、紀律性差,或抗性、攻擊、為所欲為、缺乏自尊自信、責任感和應變能力,或承受挫折力差、人際關系不和諧等心理異常癥狀。這些異常心理不僅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還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因此,需要班主任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心理異常癥狀,運用一定的心理疏導技術,幫助學生克服異常心理,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從感情上俘獲學生的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領學生向健全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