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強
【摘 要】對于學困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作為教育者要善于分析學困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個體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調動內因,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方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學術學習;學困生;教育
學困生常常受到家長的呵斥,老師的指責,同學的奚落,他們的心里不同程度地感到集體對他們的否定,于是他們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變得壓抑厭學。由此可見,學生產生不穩定情緒、厭學等大多由學校的忽視、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家庭環境錯誤引導造成的,也就是外因引起的,因此,只有改變外界因素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從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抓起方能提高全班學生的整體素質,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做好這一點,下面談一些看法。
一、不歧視,給予關愛
學困生由于平常表現不好,學習成績差,他們聽到的大多是批評指責,總認為老師針對自己,同學瞧不起自己,因而他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有戒心,甚至懷有敵意。如果老師對其區別對待很容易使他們在思想上與老師產生隔閡形成對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幾乎不可能收到實質效果。要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老師必須給予其關愛,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和真誠。這樣他們才能樂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幫助。
學生李江,學習不認真,上課不專心聽講,經常不完成作業,寫字亂畫,還有個人衛生很差,從來不洗臉就來學校,衣服也沒有人給他洗,他座位周圍一兩米都能聞到難聞的氣味,同學們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耍,他越孤立,性格越內向,整天看到他可憐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只有傾注真誠的愛才能將他扭曲的心態和生活調整過來。首先,我尊重他,對他和其他學生一樣在感情、言語、行動上一視同仁;其次做全班同學的工作,要他們親近他,幫助他,漸漸地他愿意接近我了,給我講了他的一些具體情況。他母親是九襄人,九十年代跑到江蘇安了家,他是超生子女,父母怕罰款剛出生就把他送到阿孃家,長到四五歲又把他送到舅舅家,從此以后父母就沒有來看過他,舅舅家是我們當地的特困戶,于是李江同學經常衣不蔽體,在學校承擔學生午飯前從沒有吃過午飯,由此看來孩子吃了不少苦,心靈深處受傷太深,可是,這是孩子的錯嗎?老師、家長就沒有責任嗎?于是我用滿腔的熱情去幫助他喚起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我先后多次將我孩子的衣服送給他,開始他不愿意接受,后來覺得老師確實是在關心他。多次聽學生說李江今天早上又沒吃飯了,我就跑到學校外面買饅頭給他吃,教他要講衛生,要每天洗臉,每星期洗一次衣服、洗一次澡,這樣同學們慢慢都愿意接近他了,成績也提高得很快。
二、剖析原因,對癥下藥
世上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有一定的內在原因。學困生之所以“學困”有著不同的原因。有的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差,有的擾亂課堂,欺負同學,有的家庭貧困,怕別人瞧不起,所以心理自卑……這就要求我們當老師的對學困生更加用心,多接近,多觀察,做到了如指掌。優點和缺點要看得清清楚楚,形成缺點或錯誤的原因是什么,要調查分析的透徹入理。這樣才能做到掌握“病癥”,然后對癥下藥,達到轉化后進生的目的。
三、不拋棄,持之以恒
學困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往往具有曲折性和反復性的特點,所以,轉變學困生的工作絕不能中途放棄,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誘。
一般來說,學困生在前進過程中的反復,并非過去錯誤的重復,而是反復都可以看到他們進步和發展。對特別調皮,成績又差的學生,要發動全班同學幫助他,改正壞缺點,還要在學習上幫助他,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自覺努力學習,自然而然成績就會有進步。對于家庭貧困、性格內向的學困生,要從生活、精神上關心他,鼓勵他,學習上安排一個成績好性格開朗的同學與他同桌。總之,對學困生的教育,必須做到耐心細致,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目的。
四、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爭取家長配合
轉化學困生還要善于調動一切積極性、主動爭取家庭配合,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訪時,向學生家長實事求是地介紹他們在學校內外的表現情況,并和家長一道耐心地進行分析、研究、商量對其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進步,當著家長表揚學生,使他們看到孩子學習成長的希望。同時也要向家長講一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方法,最后達到互相配合,解決問題。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繁重而艱巨的。教師必須要有愛心、決心,有耐心、有信心,注意方式方法,才能把學困生轉化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