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卓瑪
摘要:通過對當代藏族母語文學創作的歷史回顧,總結當代藏族母語文學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文化生態多樣性特點,探究了多元、持續、和諧共存的藏族當代母語寫作現狀。
關鍵詞:藏族當代文學;母語寫作;多元文化
眾所周知,在全球化日益沖擊的今天,文學創作環境、文學創作要求和文學創作心態,都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當我們把許多少數民族文學投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和文化全球性的語境中,就會發現不少民族傳統書寫的傳承面臨著“臨界”的邊緣化和弱化。但值得慶幸的是,藏族當代文學依然堅持了母語書寫的傳統。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與傳統文學的創作相比,當代藏族母語文學的創作和研究,有許多重大變化和嶄新拓展,開創了藏族當代文學史的一個新紀元。
一、歷史回顧:當代藏族母語文學的多元性
(一)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親密并肩
藏族文學,是藏族文化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代代相傳的藏族民間文學珍品,又有問世之早、數量之多的作家文學。早在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時期,藏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這兩股洪流,共同滋養和豐富著藏族文學。可以說,藏族民間文學是作家文學的母體,是本民族文學發展的源泉。二者在相互依存中張顯各自的魅力,體現藏族當代文學的文化生態豐富多樣。
藏族民間文學是在民間以口頭流傳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起來的藏族原始文學形態。其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本民族在生產、生活及文明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某些基于生存生活知識、道德規范、價值尺度,以及理想和情感等。衛藏地區以古老的宗教和風土人物傳奇為主要的神山圣湖的傳說,衛藏中心文化區域中的歷代贊普傳說、政權更迭下的歷史演義呈現出民間文學的神圣性。康區以格薩爾王傳、土司歷史、民族交融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文學,呈現出人文性。安多地區以游牧生活為主的各種傳說、長歌、諺語,擬人化的動植物寓言故事,呈現出民間文學的自然性特點。
藏族作家文學直接起源于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及其佛教文學。其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以佛教教義為主體,宣傳佛教教義及其道德文化等。自公元七世紀開始有了第一批書面文學以來,歷經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學觀念、創作形式、文學流派及其寫作傳統方面,形成了自己悠久的傳統。五十年代,藏族母語作家文學主要以藏族民歌、寓言、諺語,佛教故事為基礎,形成了新詩流派。思想內容新穎,藝術形式有繼承與創新。八十年代,除詩歌以外,涌現了大量的如散文、小說、戲劇、影視,報告等多種文學體裁,奠定了八十年代母語作家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
(二)母語寫作與漢語寫作齊頭并進
藏族當代文學因為擁有使用藏、漢兩種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家隊伍而分為藏語創作和漢語創作兩部分,猶如雄鷹的兩只翅膀,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母語作家堅守著本民族深厚的語言文化傳統,用漢語創作的藏族作家對本民族的文化滿懷一腔熱血,努力實現民族文化傳統的意義和價值。自由穿行于傳統與現代、藏文化與漢文化、藏文化與多元文化的交接邊緣地帶,汲取多種民族文化的養分,用全新的表現形式,描述和展示藏民族文化的獨特個性和精神內核。藏、漢雙語創作并舉,交叉并存,已是當今藏族文學創作的客觀現實。雖然,漢語寫作在當代文學中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其發展的勢頭,一直呈現出強勁的態勢。從五十年代老一輩優秀的詩人伊丹才讓、丹真貢布到新一代作家扎西達哇、阿來以及次仁羅布,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作家理性的思維模式、藝術表現手法,以及作家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不少優秀女作家脫穎而出,使藏族當代文壇出現了“剛柔并濟,文質彬彬”的氣質。
二、現狀考察:當代藏族母語寫作的持續性
(一)創作隊伍強
新世紀紀以來,就創作隊伍而言,一大批年輕的藏族母語作家已茁壯成長。在繼承文化傳統的同時,堅持母語寫作,堅持在民族根性上守護民族文化,成為藏族當代文壇的中流砥柱。作家的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和文化自覺意識,體現了主體意識與審美追求日趨成熟,為新世紀藏族母語寫作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開拓出母語寫作的新前景。
目前,仍然活躍在藏族文壇的母語作家主要有:德本加、扎巴、居·格桑、桑吉、克珠、熱貢·多杰卡、恰嘎·多杰才讓、恰嘎·旦正、多杰仁青、章戈·尼瑪、南色、角巴東主、萬瑪才旦、拉先加、云才讓、赤桑華、才讓東智、拉加才讓,柔旦嘉措、尖梅達、仲、格薩,那若等。尤其是德吉卓瑪、華爾毛、才讓央吉、拉扎加羊吉、其美、華拉、桑秀吉、尕桑拉毛、吾秀吉、卡卓加、唯色措、才讓吉、才忠加等優秀母語女作家脫穎而出,使藏族當代母語文學的創作隊伍更加強大。
(二)創作形式多
詩歌創作: 由于部分作家文化水平較低,文學造詣淺薄,就其表面看似繁華,實則多而不精。但值得一提的是,如居·格桑、尖梅達、仲、格薩,那若等母語作家,以高度責任感堅守母語詩歌家園,是藏族文壇母語詩歌有力的支撐者。
散文創作:隨著雜文、隨筆等文體空前興盛,突破了傳統敘事、抒情的單一格局,《章恰爾》、《達賽爾》等藏文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如“本我叢書”,身份各異的作家群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追求目標,欲以理性之光、普世價值,喚醒本民族的自我人格,開拓了母語散文時代的文學疆土。
小說創作:與本民族文學、其他民族文學縱橫比較,小說創作漸入佳境。以藏文期刊《章恰爾》、《貢嘎山》為例,在創作風格、技巧、審美訴求,理論覺悟,都趨于成熟、多元化。如德本加的狗系列小說,通過各種狗的形象塑造,反映藏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心理素質,以及當下社會的千丑百態。
影視創作: 當代藏族母語影視文學承擔著民族之間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功能。發展至今,在創作理念、敘事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之間構建了和諧、互補、多元共生的有力平臺。自1999年以來,國內外影視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藏族母語導演,同時,電影的敘事理論也在不斷豐富與創新。如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木碗》、《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法師》等;萬瑪才旦的《靜靜的嘛呢石》、《草原》、《尋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劍》,《塔洛》;多吉平措的《故鄉德格》;松太加的《太陽總在左邊》、《河》;西德尼瑪的《卓瑪的項鏈》、《心靈的顏色》、《阿柔情緣》、《牧歌》,電視連續劇《莫登帕果》等,以特定的民族審美情趣、全新的視聽語言及其敘事手段,將民俗、歷史,宗教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捕捉民族文化特有的美及其呈現方式,傳達了藏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
最近幾年,藏族母語網絡文學被普遍關注,為母語文學創作拓寬了空間。2012年,多杰東主專著的《藏族網絡文學研究》,較好地梳理了藏族網絡文學的現狀,說明藏族網絡文學日漸形成一定規模。
三、未來展望:當代藏族母語寫作的和諧性
當代藏族母語寫作在全球文化趨勢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實現藏族文化的現代性轉換等問題凸顯出來。面臨多元文化背景,母語作家背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強民族認同。面對挑戰和機遇,不僅要進行選擇,還要在選擇中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在發展中提高民族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更需要提升自我,加強藝術創新,提高思想修養,在文學題材、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上突破發展的瓶頸,使當代藏族母語寫作推向新的高度,創造出新的輝煌。
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大批擁有民族文化認同感的當代藏族母語作家立足本土,以鮮活的民族生活內容,獨特的民族表現形式,鮮明的民族氣派和民族審美風格展示了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從現實生活變遷中反思現代文明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危機,思索引起文化危機的根源及其后果,探尋民族未來發展及人類的未來命運走向。在異民族文學的啟迪和本民族的現實境遇之間,當代藏族母語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民族人民群眾的意志,體現了本民族文學的風格氣派,體現了本民族社會生活內容。以民族特有的審美方式感知和認識世界,表達作家及其民族對世界的獨特審美觀照。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堅守,充分體現了藏族母語文學在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新世紀以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而出。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原生態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和文化特點也得到了很好的重視,這對新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特別是母語文學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具有本民族語言優勢的少數民族作家,可以更加便捷地深入到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從民間立場和民族文化視角審視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與文化發展進程,探究和思索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未來走向。對于藏族母語文學,尋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新的突破,也正在于此。當然,只有民族性和時代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作品才能經受得住讀者和時代的考驗。
參考文獻:
[1]馬學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錦華.藏族文學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耿予方.藏族當代文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3]關紀新,朝戈金.多重選擇的世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4]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