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仁龍
摘 要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需要破解的問題,本文從工作實際出發,遵循從校園內部到周邊社區再到交通行業延伸的思路,嘗試提出了德才兼修“三維遞進”式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希望有助于對目前各高校的相關探索提供啟示。
關鍵詞 德才兼修 三維遞進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35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3D Progressive"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ake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XIAO Renlong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At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ought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need to solve,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ing reality, follow from campus to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to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xtending ideas and try to put the integrity and externally "three dimensional progress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explo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Key words mor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3D progressive; practice teaching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內化于心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對高職院校而言,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崇技能、重操作”的實踐要求,也是培養既有一技之長,又有綜合素質的創新性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1 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需要破解的難題
近年來高校圍繞如何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各種需要面對的新問題接踵而至,需要破解的難題也不斷涌現,這無疑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帶來一些挑戰。其一是高職院校近年來自主招生、“五年一貫制”、“三二分段”招生政策深入實施,在校學生生源群體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這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考核及效果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二,大學生群體也呈現出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展訴求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一些非理性或錯誤的思潮和觀點對學生思想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增大,如何通過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思政課理論教學的效果,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刻不容緩。
不容否認,目前高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實施存在諸多問題。實踐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與理論教學的脫節,實踐教學環節受制于實踐教學場地和基地的不足而顯得“單薄又骨感”,實踐教學活動限于組織管理上的困境而流于形式且很難確保覆蓋面,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考核標準受制于復雜的活動形式而難以確保規范性和科學性等等。這些問題制約著高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也是進行教學改革所亟需破解的難題。
確保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從根本上破解上述問題,筆者認為重新審視并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是當務之急。一是破解高職思政課教師課時多、任務重、隊伍薄弱的難題,采取措施在強化師資隊伍、減輕工作壓力、提高師資水平上下功夫,為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團隊基礎;二是從圍繞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的改革切實轉向以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為中心,以能否有效指導學生深入社會進而明確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為衡量標準;三是摒棄單純追求易操作、無章法、隨意性大的做法,要以理論體系的思維和視角來構建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體系;四是打破教學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的藩籬,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發,推進校內部門協同,實現理論師資隊伍資源和實踐活動組織資源的有機整合;五是從學生綜合素質出發,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依據,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扭轉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難以協調的“悖論”。
2 圍繞“德才兼修”的“三維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
針對生源群體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尤其是學生努力方向迷茫、使命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等突出問題,我校從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出發,以“德才兼修”為宗旨,遵循校園內部、周邊社區、交通行業三個層次,以“三維遞進”方式構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交通行業文化中廣泛汲取豐富營養,切實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出發,以服務學生職業發展為路徑,圍繞學生交通行業使命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1 立足校內,延伸課堂實踐,整合校內實踐活動資源,注重學生文化素養、責任意識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相對于其他校外實踐活動,校內實踐活動屬于容易組織和操作的類型,但長期以來存在著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和校內其他實踐活動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解決活動的策劃、組織力量,通過與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社團的合作,來開展或整合系列校內實踐活動。
首先,深化傳統課堂實踐方式。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結合不同課程的內容和特點系統采用熱點匯報、調查報告、模擬法庭、現場辯論、情景劇等課堂實踐活動,提高思政課的課堂參與度,在各類話題探討中強化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各項活動中鍛煉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提高人文學術類講座的品位。人文類學術講座是傳播人文知識、弘揚人文精神、宣傳主流價值的重要渠道,是營造濃厚人文氣氛、實現文化熏陶的重要依托,是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組織開展并引導學生深度參與人文學術類講座,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拓展學術視野、增強人文情懷、強化社會責任。
第三,培育思政類學生社團建設。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增長見識、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學生活動開展的重要組織力量。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以文體文藝類和專業類為主,思政類社團存在參與度低、活動少,需要給與重點支持和培育。思政類學生社團可以成為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和策劃力量,也為學生把握社會熱點、增強團隊凝聚力提供了舞臺。
第四,介入或整合其他校內社團活動。高職院校校內活動往往非常豐富,令人眼花繚亂,但現狀是活動層次偏低,主題不夠鮮明,缺乏教育意義。在甄選基礎上將部分活動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校內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如辯論賽、文化藝術節、專業技能大賽等,可將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有機結合,有效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學生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提高。
立足校內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是以服務于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是整個思政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延伸周邊,構建社區實踐教學基地,推動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文化自覺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
學校周邊往往有著豐富的資源,如改革開放小有成就的社區、地域文化獨具特色的村落、愛國主義主題鮮明的紀念館、博物館等,這些資源是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體驗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也是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素材,而且相對而言具有較強的地緣優勢,實踐教學活動往往容易組織。
首先,面向周邊社區提供服務。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會、感知社會。這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學校周邊社區的期望。與學校周邊的街道村鎮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各類實踐調查活動,進行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從而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在各類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增強關愛弱勢群體、奉獻社會的社會公德意識,在提供志愿服務、鍛煉能力中磨練服務社會的本領。
其次,挖掘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這些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往往濃縮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挖掘這些文化場所,共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可以大大增強實踐教學的效果。
第三,利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周邊分布的洪秀全紀念館、辛亥革命歷史博物館、十九路軍松滬抗戰烈士陵園等紀念館、博物館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極佳的場所。學校為此組建了一支志愿講解服務隊,成為提供志愿講解服務、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力量。
依托周邊社區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眼于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文化自覺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的養成,又最終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實踐中實現價值觀的入腦入心。
2.3 深入行業,建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促進學生職業道德意識與職業技能的提高
行業依托是高職院校的鮮明特色,行業認同、職業道德是檢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結合行業背景和專業要求,與相關院系協同建設一批深入行業的實踐教學基地,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行業認同和職業道德意識,通過各類志愿服務和實習實踐活動促進職業技能的提高。
首先,挖掘利用好本地交通文化資源。從區域內的交通文化資源出發,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速推進為契機,建立一批涵蓋歷史、文化、交通的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好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戰博物館、黃埔古港、南海神廟、十三行等省內重要的交通歷史文化遺存,組織參觀、調研、分享等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增強對交通行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開展面向企業的常態化志愿服務活動。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歸宿,將課堂的社會調查活動將與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有機結合,深入行業、企業組織常態化的志愿服務與調查實踐活動,在活動主題和活動總結上進行指導和把關。在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從自己的專業特長出發開展面向企業或社會的文化類、技能類服務活動,在服務活動中提升技能,在展示技能中感悟行業自豪、增進行業認同。
3 成效與意義
在德才兼修的育人理念指導下,按照立足校內、延伸周邊、深入行業的“三維遞進”思路構建起來的高職(下轉第100頁)(上接第75頁)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活動組織上采取校內、周邊社區、交通行業遞進的方式,在實踐教學活動目標上堅持道德素養、職業技能“德才兼修”的主題。這一模式既融合了部分高職學生廣泛參與的活動,增強了活動覆蓋面,又在德才兼修的總要求下進行把關,從而區別于一般的文體文娛類學生社團活動。
這一模式從高職學生特點出發,較好地貼近了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在實施思路上遵循三維遞進的方式,從校內資源出發,很好地處理和結合地緣優勢和行業優勢,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
這一模式是對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有效應對,在實施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既可以實現學生專業優勢與企業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大大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效果,也會推動學生加深對行業的了解與認同,增強就業能力。
當然,該模式在探索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實施難度,也還有進一步充實和提升的空間,仍需圍繞校內協同、校內外實踐基地共建、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等問題上不斷改進。